1227年,身患重病的成吉思汗把托雷叫到跟前说:西夏国已成困笼之兽,城破之时,一

趣史小研究 2025-09-18 17:37:37

1227年,身患重病的成吉思汗把托雷叫到跟前说:西夏国已成困笼之兽,城破之时,一人不留,即便献城,也要屠城。 说起西夏,你可能觉得就是个小国,夹在宋、辽、金这些大佬中间求生存。没错,地方是不大,但你可千万别小瞧了这帮党项人。史书上说他们“民俗勇悍”,从小就练骑马射箭,个个都是狠角色。男人能打,他们的王牌骑兵叫“铁鹞子”,来去如风;步兵叫“步跋子”,翻山越岭跟玩儿似的。更绝的是,连女人都组建了叫“麻魁”的部队,敢单枪匹马冲到宋朝境内搞事情。 就这么一个硬骨头,在成吉思汗崛起之前,跟宋、辽、金掰了上百年的手腕,谁也没能把它怎么样。可以说,强悍,是刻在党项人骨子里的基因。 然而,他们碰上了成吉思汗,一个要把全世界都变成自家牧场的男人。从1205年开始,蒙古铁骑六次南下攻打西夏。这过程,简直就是一部长达22年的血泪史,也把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脚步,硬生生拖慢了22年。 一开始,西夏被打疼了,乖乖认怂,当了蒙古的附庸。成吉思汗打金国,西夏就跟着当马前卒,那叫一个听话。可问题是,蒙古人胃口太大了,今天跟你要钱要粮,明天就要人要兵,简直把西夏当成了自己的后勤仓库。时间一长,谁受得了? 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是公元1217年。当时成吉思汗准备西征,去收拾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按老规矩,他找西夏要兵。结果西夏新上台的皇帝不干了,身边还有个大臣煽风点火,回了成吉思汗一句能噎死人的话:“你兵力都不够用,还算什么天可汗?”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炸药桶。成吉思汗是什么人?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权威和服从。西夏的这句话,不只是拒绝出兵,这是在公开打他的脸,挑战他的统治地位。 搁平时,大汗早就发兵把西夏给平了。但当时西征花剌子模是头等大事,他只能先把这口恶气咽下去,心里给西夏记上了一笔血债。他对身边人撂下狠话:“只要我长生天保佑,西征回来,必定找他们算账!” 西夏君臣可能觉得,蒙古人西征路途遥远,九死一生,说不定就回不来了。他们赌了一把,结果赌输了。 1223年,成吉思汗踏平了花剌子模,带着赫赫战功回来了。腾出手来的蒙古帝国,把全部的怒火都倾泻到了西夏身上。这次,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毁灭。 战争的过程我就不细说了,那叫一个惨烈。蒙古人采取了“由远及近,先弱后强”的战术,先扫清外围,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削弱西夏的抵抗力量。肃州、甘州……一座座重镇接连陷落。 但党项人的血性也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他们知道,这一仗输了,就什么都没了。在名将嵬名令公的带领下,西夏集结了最后的十万精锐,在灵州和成吉思汗的主力展开决战。史书记载,那一战,西夏将士“英勇抵抗,无一降者”。 这一仗,蒙古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西夏人的疯狂,让成吉思汗意识到,这个民族的骨头太硬,就算征服了,也永远不会真正臣服。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在他看来,就是最大的威胁。 就在围攻西夏首都兴庆府的时候,戎马一生的成吉思汗倒下了。不是被敌人击败,而是被南方的酷暑和一路的劳顿击垮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但他亲手种下的仇恨,必须有个了结。 于是,他把托雷叫到跟前,下达了那道绝户令。 为什么是托雷?因为在成吉思汗的儿子里,托雷最像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执行力最强,心也最狠。西征花剌子模时,拖雷就曾奉命对多个反抗的城市进行过报复性屠城,马鲁城七十万居民和降卒被屠杀,夷为平地。这道命令,只有交给托雷,成吉思汗才能放心地闭上眼。他要的不是一座城,而是让“西夏”这个名字,连同它的文字、文化和血脉,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逝。几乎同时,被围困许久的兴庆府发生了大地震,城墙倒塌,粮草断绝,西夏末代皇帝被迫出城投降。 然而,投降已经没有用了。托雷忠实地执行了父亲的遗命。蒙古大军入城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开始了。西夏皇族被全部诛杀,城中百姓,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辉煌的宫殿、珍贵的典籍被付之一炬,连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都被掘地三尺,夷为平地。 从此,那个创造了独特文字、拥有灿烂文明的西夏王朝,彻底灰飞烟灭,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党项民族,这个曾经强悍的民族,也从此消失,他们的后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 现在回过头来看,成吉思汗的这道命令,背后其实是三种情绪的叠加: 第一,是被背叛的愤怒。 在他看来,西夏作为附庸,拒绝出兵就是最大的背叛,是对他权威的公然挑衅。 第二,是征服成本的暴怒。 西夏的顽强抵抗,让蒙古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这让追求效率的成吉思汗无法容忍。 第三,是对未来的恐惧。 他担心自己死后,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残忍的办法:斩草除根。

0 阅读:10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