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将铁铉凌迟处死后,又下油锅。他就想看看铁铉骨头有多硬,炸成骨头灰,能不能服软,谁成想铁铉骨架刚入锅中,就听“啪”的一声巨响,热油飞溅。 铁铉这人,祖上是回族,老家在河南邓州。他爹妈给他取名“铉”,字“鼎石”,这里头就透着一股子稳当厚重劲儿。他也不负这个名,从小就是个学霸,脑子灵光,书本里的道理一看就通。年纪轻轻就进了国子监,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顶尖学府。 老朱是个狠人,疑心病也重,在他手底下干活,大伙儿都跟踩着刀尖走路一样。可铁铉不怕,他认准的道理,天王老子来了也得说道说道。朱元璋曾经跟大臣们商量,说要不要把那些藩王都给废了,省得他们以后闹事。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不敢接话。偏偏铁铉站出来,慢悠悠地说:“陛下,这事儿得从长计议,操之过急怕是要出乱子。” 有了皇帝的赏识,铁铉的官路走得挺顺,一直做到了山东参政,后来又代理布政使,管着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算是一方大员了。他这人做事,就跟他名字一样,铁面无私。时间长了,山东百姓背地里都叫他“铁青天”。他身上没那么多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心里头装的,就是“忠君”和“爱民”这两件事,简单,也纯粹。 可这世道,最怕的就是简单纯粹的人,遇上复杂混乱的局势。朱元璋一死,他那好圣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这位年轻皇帝,书生气太重,一上台就急吼吼地要“削藩”,要把他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的权力都收回来。这想法没错,可手段太糙,第一个就拿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开刀。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朱棣在北京直接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浩浩荡荡就南下了,史称“靖难之役”。 战火很快烧到了山东。当时朝廷派去讨伐朱棣的主帅,是个叫李景隆的草包将军,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地就跑了。朱棣乘胜追击,大军直扑山东首府济南。这时候,全山东的文武官员,跑的跑,降的降,人心散得跟一盘沙似的。只有铁铉,带着几个忠心耿耿的部下,站了出来。他说:“济南是京师的门户,济南一丢,南京就危险了。我辈食君之禄,理应与此城共存亡!” 他一个文官,硬是扛起了守城的重任。朱棣的燕军多猛啊,那都是跟蒙古人刀口舔血过来的精锐。可围着济南城打了三个月,愣是没啃下来。朱棣急了,又是派人用大炮轰城,又是掘开黄河大堤想用水淹。铁铉的法子更绝。你用炮轰?他直接让人把朱元璋的牌位和画像挂在城墙上。朱棣再横,也不敢对着自己老爹的牌位开炮,这不是大逆不道嘛。 攻城不行,朱棣就想劝降。铁铉干脆来了个将计就计,搞了一出“诈降”。他派人出城,说愿意献城投降,请燕王亲自入城受降。朱棣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就往城门走。等他刚走到城门底下,城墙上突然“轰隆”一声,一块千斤重的铁闸板砸了下来。幸亏朱棣的马跑得快,命是保住了,可这脸,算是丢到家了。这场“铁板烧”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建文四年,朱棣绕过山东,直取南京,建文帝在宫中一场大火后不知所踪。朱棣坐上了龙椅,第一件事,就是清算那些曾经跟他作对的建文旧臣。铁铉,这个让他差点丧命的头号硬骨头,自然是首当其冲。 他兵败被俘,押到南京。朱棣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就想看他跪地求饶的样子。可铁铉从被押进来到最后,始终背对着朱棣,宁死不看他一眼,嘴里还骂着“乱臣贼子”。朱棣气得发抖,下令让人割掉他的耳朵和鼻子,烤熟了塞进他嘴里,还问他:“好吃吗?” 所有人都以为铁铉会崩溃,谁知他嚼着自己的血肉,瞪着眼珠子,一字一句地回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这句话,彻底击溃了朱棣作为胜利者的最后一点耐心和体面。他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一刀,一刀,又一刀,直到血肉模糊,白骨森森。可即便是这样,朱棣还不解恨。他让人架起一口大油锅,把铁铉的骨架扔进去炸。他就想看看,这骨头到底有多硬,炸成了灰,看你还怎么硬气! 谁知道,怪事发生了。据《明史》和一些野史笔记的记载,当士兵把铁铉的遗骸投入油锅时,滚油突然猛烈翻腾,发出巨响,热油四溅,把旁边的刽子手都烫伤了。更邪门的是,太监们想把他的骨架翻个面,让他面朝朱棣“叩拜”,可不管怎么拨弄,那烧得焦黑的脊梁骨,始终是铮铮矗立,背对新皇。 铁铉死了,死得惨烈。他的家人也遭到了残酷的报复,两个儿子被发配边疆,妻子和两个女儿被送进了教坊司,沦为官妓。一个忠臣的下场,就是家破人亡。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朱棣或许能用屠刀让人闭嘴,却堵不住悠悠众口。铁铉死后,济南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偷偷为他立了祠堂,把他尊为济南的城隍爷,香火不绝。几百年后,连清朝的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济南,都在铁公祠里写下“万古忠魂”的赞誉。到了近代,毛泽东主席视察山东时,也曾专程凭吊铁公祠,称赞铁铉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1402年,朱棣将铁铉凌迟处死后,又下油锅。他就想看看铁铉骨头有多硬,炸成骨头灰
趣史小研究
2025-09-18 18:37: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