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大陆只会得到一个“经济死岛”。 2023 年,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采访中提及,若两岸爆发冲突,大陆将只能得到 “经济死岛”。他强调台积电的运转依赖全球供应链、工程师团队与技术信任,冲突会导致厂区瘫痪,设备沦为废铁。 这番言论背后,是台积电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核心的身份认知,其工厂供应全球大半手机、汽车、服务器所需芯片,产业链辐射范围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台积电的产业特性确实决定了其对稳定环境的依赖。 芯片制造涉及光刻机、EDA 软件等关键环节,荷兰 ASML 的设备供应与美国的软件支持,都是其生产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冲突带来的供应链断裂,会直接影响企业运转,这也是其担忧的核心所在。 但这种担忧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大陆始终以最大诚意推动和平统一,“强攻” 从来不是选项,维护台海和平是两岸共同的责任。 大陆市场与台积电的关联早已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大陆客户占台积电业务比例至少一成,高端芯片领域的需求长期支撑其产能运转。这种依存关系并非单向,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为台积电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空间。 中芯国际等大陆厂商成长过程中,与台积电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的互动,构成两岸产业生态的重要部分。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的经历,更折射出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血脉联系。 当年他从台积电离职赴大陆建厂,13 个月建起大陆第一条 8 英寸晶圆厂。即便后来遭遇诉讼被迫辞职,仍持续投身硅片、封装等领域,铺就大陆本土芯片产业链。 如今大陆已能自产光刻机,华为推出自研 7nm 芯片,这些进展不是对台积电的替代,而是两岸产业协同发展的潜力证明。 统一后的发展图景,早已被清晰勾勒。 国台办多次说明,统一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制度化将更完善,台湾经济以大陆市场为腹地,发展空间会更大,产业链供应链更稳定通畅。 长期困扰台湾的缺水、缺电等民生问题,可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得到解决,财政收入能全部用于改善民生。 这些并非空想,福建已有的 14 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正是两岸产业融合的实践样本。 台积电自身的布局也透露出对稳定环境的渴求。继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后,其又在日本、德国规划建厂,将产能分散到更多地区。 这种 “鸡蛋分篮” 的策略,本质是对地缘风险的规避,也从侧面印证和平稳定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而最稳定的发展环境,恰恰存在于两岸和平统一后的共同市场之中。 “经济死岛” 的论调,终究偏离了两岸关系的主流。 台湾经济的命脉从来不是孤立的厂区,而是与大陆深度绑定的产业生态与和平发展的大环境。 统一不是对产业的摧毁,而是为台湾经济解除外部政治干扰,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和平,才能让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台湾产业,在稳定环境中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这是超越言论争议的共识。
台积电董事长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大陆只会得到一个“经济死岛”。 2
文人学社
2025-10-22 11:0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