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30日,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刑场阴风刺骨,24岁的王孝和面对枪口,突然

小雪花飘飘 2025-10-21 16:12:11

1948年9月30日,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刑场阴风刺骨,24岁的王孝和面对枪口,突然仰头大笑。那笑声无畏又坦荡,被《大公报》记者定格在照片里,与报纸上“死刑执行”的黑框标题形成刺眼对比——没人知道这笑里藏着跨越半世纪的秘密。 故事要从1946年说起。苏南女子忻玉英赴上海寻十年未见的未婚夫王孝和,茶馆初见就被接连追问“信神佛吗”“村里人骂国民党吗”。她后来才懂,这顿饭是组织对她的考察,街角“看报纸的朋友”也是考验。通过考验后,两人成婚,只是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藏着使命。 婚后,王孝和是杨树浦发电厂的普通抄表员,夜里却总有人来“打麻将”——只有洗牌声,从没人摸牌。忻玉英被安排在门口“看风”,丈夫还让她守护墙缝里的油纸包,她不问缘由,只默默照做。邻居议论他“身上有香水味、不正经”,却不知那是为掩盖印传单的油墨味,深夜的牌局原是地下会议。 白色恐怖愈烈,家里的纸张烧了又烧,窗台的花草成了暗号。有人上门劝降,王孝和只说“他们盯上我了”。1948年4月21日,他抱着女儿佩琴说“上班去了”,便成永别。怀孕的忻玉英寻遍监狱,终于在提篮桥见到戴着手铐脚镣的他,他只叮嘱“过去的事绝不说”。 狱中五个月,王孝和写了50封家书:给组织的信里写“光明正向大家招手”,给家人的信惦记女儿哭模样,给未出生的孩子取名佩民,还叮嘱“咸菜多放油”。这些信被忻玉英缝进棉被,藏了半生。 上海解放后,她等来的是烈士证明书。后来她终于知晓,这场婚姻本是“任务”,却摇头说“不恨”。她独自抚养两孩七十余年,捐出丈夫的家书与毛毯,那些都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多年后,女儿王佩民在纪念馆发现父亲临刑前给组织的信,末尾小字刺痛人心:“结婚四年,未尝好好待她,来生再补。” 原来他的笑从不是不在乎,是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她的无悔也从不是麻木,是懂他赌上性命,只为让更多人堂堂正正活着。 这对夫妻,一个用生命赴信仰,一个用一生守深情,他们望向同一处光明的模样,值得永远铭记。

0 阅读:22
小雪花飘飘

小雪花飘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