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里,安世早就是老牌玩家,尤其是车规级领域,早年就占了全球近 15% 的份额,很多车企的供应链清单里,它都是绕不开的名字。 闻泰 2019 年刚完成对安世的收购时,行业里还有不少质疑声。 有人说荷兰工厂技术更成熟,应该先扩海外产能;还有人觉得国内建生产线费时费力,不如直接用现成的。 但闻泰没跟着起哄,反而花了两年时间在国内砸钱建工厂。 根据后来公开披露的数据,到 2022 年底,安世国内产能已经占到了总产能的 65% 以上 —— 江苏无锡的工厂能造车规级功率芯片,云南昆明的基地专门生产高频二极管,就连最核心的封装测试环节,也慢慢转移到了国内。 当时没人想到,这会成为后来的 “救命符”。 最近荷兰政府部门突然出手,把安世半导体的荷兰工厂给管控了。 更让人闹心的是,荷兰那边还搞了些针对性操作:先是冻结了国内安世员工登录公司系统的权限,让国内工厂没法调数据、查订单;接着又传出消息,说不再继续给国内员工发工资。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想通过搅乱国内工厂的正常运转,逼国内管理层低头,无条件接受荷兰那边的管理。 要是换作别的企业,国内没产能、系统还被卡脖子,这会儿可能早就慌了神。 但闻泰早有准备,国内安世这边很快就亮了剑。 先是正式宣布要独立运营,以后不再接受荷兰那边的任何指令,工厂的生产计划、人员管理全由国内团队说了算。 紧接着,中方也及时出手,对安世半导体实施了出口管制 —— 简单说就是不让它的芯片再往外出口。 这两步操作一落地,等于把主动权抢了回来:国内工厂能正常开工,还能防止我们自己生产的芯片被拿去反过来制约我们,相当于给核心产能上了 “双保险”。 其实荷兰那边这么干,自己也没占到便宜。 安世荷兰工厂虽然有技术积累,但部分生产设备的核心配件得从国内采购,比如高精度的切割刀具,还有用于检测的传感器,都是国内供应链提供的。 而且全球近三成的客户都依赖国内工厂的供货,像欧洲的博世、大陆集团这些汽车零部件巨头,之前一直从无锡工厂拿货。 现在荷兰那边搞管控,国内工厂没乱,反而让欧洲客户先慌了,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发函,催着要确保供货,生怕断了货影响自己的生产线。 现在再回头看,闻泰当初的选择不是一时运气,是看透了近几年国际科技领域的博弈趋势。 全球化虽然能降低成本,但企业尤其是半导体这种关键领域的企业,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毕竟现在国际形势多变,今天还能正常合作,明天可能就因为各种原因被管控,只有把核心产能、核心技术留在国内,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被动。 安世这事儿也给其他出海收购的企业提了个醒:海外收购不能只看技术和市场,更要提前考虑风险,把 “后手” 准备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