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稀土,文物突然回国,月底会谈有玄机。 最近这半个月,中美之间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挺耐人寻味。 10月9号咱们刚升级了稀土出口的管控措施,没想到才过9天,10月16号美国就主动把一件战国时期的虎形牌饰还给了中国,还是驻美大使亲自接收的。 要是说这俩事纯属巧合,估计没几个人真信,尤其是眼看月底中美就要举行会谈,这背后藏的门道可不少。 先说说为啥稀土管控一升级,美国就坐不住了。 这次的管控可不是临时起意,早在去年10月1号《稀土管理条例》就正式实施了,这次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收紧,只要是含稀土的物质出口,都得经过国家审批。 别小看这道审批程序,直接戳中了美国的软肋。 全球范围内,氧化铽和氧化镝这两种关键的重稀土,咱们中国的供给量分别占了98%和99%,几乎形成了垄断。 美国最先进的F-35战斗机,87%的稀土供应链都得靠咱们,单架飞机就得用掉900磅稀土;就连他们的核潜艇、驱逐舰,每艘的稀土需求量都得上千磅。 更关键的是,美国自己虽然也能开采稀土原料,但根本没有成熟的精炼技术,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都在咱们手里,他们挖出来的原料还得运到中国来加工。 管控措施刚实施9天,美国上千家科技和军工企业就慌了神,纷纷找政府要说法。 没有稀土,这些企业的生产线根本转不起来,特朗普一直喊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彻底成了空谈。 之前他还放狠话要对中国商品加税,结果稀土管控一出,纳斯达克指数直接暴跌3.56%,苹果、英伟达这些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巨头率先扛不住了。 关税不敢随便加,之前搞的制裁又没法轻易撤下来,美国政府只能想别的办法找台阶下,归还文物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再看这次归还的文物,虽然战国虎形牌饰确实是国宝级别的文物,但对比美国手里藏着的中国流失文物,这点诚意实在不够看。 据统计,美国境内藏着的中国流失文物超过200万件,光博物馆公开陈列的就有20多万件,里面不乏青铜器、古字画这样的精品。 为啥偏偏在稀土管控升级后,选这么一件文物归还?说白了就是特朗普政府想“投石问路”。 他们想通过这个象征性的动作,看看中方的态度能不能有所缓和,为月底的会谈铺垫一下气氛。 可这招小聪明显然瞒不过中方。 咱们早就把话说明白了,稀土管控不是针对谁,主要是因为之前有不少稀土被违规用于军工领域,损害了咱们的国家利益。 真要解决问题,光还一件文物可没用,得拿出实打实的行动,比如停止稀土走私,承诺不再把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用于制造武器。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这次的“低头”还带着明显的局限性。 他们不想取消对中国船只的不合理收费,也不愿撤掉之前的实体制裁,只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稀土出口的松动。 但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谈判可以,但必须遵循“对等”原则,你得先停止那些不合理的举措,咱们再坐下来商量后续的合作。 其实回顾今年5月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双方当时就达成过取消部分关税、建立磋商机制的共识,但后续美方的执行力度一直不尽如人意,这也让中方更看重实际行动而非表面姿态。 稀土这张牌的威力,可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而是咱们几十年积累的全产业链优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咱们在关键资源领域的话语权不够,很多时候都是出力不讨好。 这次的稀土管控,算是给全世界提了个醒:手里掌握着核心资源,说话才有真正的底气。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过分关注“归还文物”这种表面动作,更该盯着月底中美会谈的实质进展。 如果美国真能停止稀土走私、取消不合理制裁,那才算是有诚意;要是还想用这种小恩小惠蒙混过关,稀土管控这道关肯定过不去。 咱们能在稀土领域掌握主动权,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而流失文物能逐步回家,背后也是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特朗普政府这次的“示好”,到底是真服软还是缓兵之计,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月底的中美会谈,才是真正的关键。 咱们就耐心等着看,毕竟比起花哨的姿态,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更有说服力。
中国收紧稀土管控,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后果:全球的大(跨国)资本认识到:现今的世界,
【1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