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造C919等客机?因为自己造了之后会发现这玩意儿不值一亿条裤子,顶多只值五千万条,这样可以省下五千万条来给自己的国人穿…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有尊严的活着的国家,并不多,中国算一个。 在国际竞争激烈的航空领域,为什么我们国家要下大力气研制C919这样的客机? 过去民航运输主要靠进口飞机,那些设备不光贵,供应链还捏在别人手里。2008年,国家启动大型客机项目,成立商业飞机公司,集中资源攻关。目标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生产出能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喷气式干线飞机。从那时候起,航空制造业开始从零积累经验。2011年,首架原型机开工,逐步构建产业链,包括材料和精密加工领域。2015年11月,第一架原型机总装完成。2017年5月5日,首飞成功,这一步标志着我们从跟随转向自主。2022年9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证。 2023年5月28日,首次商业航班开通,由中国东方航空运营,从上海虹桥飞往北京首都。运营初期,飞机主要服务国内航线,积累数据。到2024年底,已交付16架,运送乘客超过百万。2025年1月1日,C919首次执飞上海到香港的定期航班,扩展到港澳地区。这过程里,国产化率逐步提高,比如航电系统和辅助动力装置部分实现自给。整个项目推动了相关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和技术进步。我们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实打实解决依赖问题。 说起为什么非得自己造,核心就在于省钱惠民。进口飞机报价高得离谱,但自己生产就能摸清底细,发现实际成本没那么夸张。就像标题里说的,自己造了之后会发现这玩意儿不值一亿条裤子,顶多只值五千万条,这样可以省下五千万条来给自己的国人穿。过去买国外飞机,花的钱大头都流到别人兜里,现在通过国产,控制供应链,优化制造环节,资金利用率高多了。节省的部分直接投到民生上,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改善。2023年商业运营开始后,数据显示运营成本比预期低,维护效率也上来了。 到2025年,C919已进入多用户阶段,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三大航司都接收了飞机。订单超过千架,包括国内和国际客户。2024年8月28日,首批交付给中国南方航空和中国国际航空的飞机入列。2025年,公司计划提升产能,本来目标是年产50架,但9月报道因供应链瓶颈调整交付预期。尽管如此,实际交付仍在推进,比如4月30日第四架给中国南方航空。国产化让我们少花冤枉钱,还培养出一批高科技企业。想想看,如果不搞这个,高端产业空缺,大学生就业就难,薪水低,影响整个社会链条。自己动手,不仅省了钱,还让国家在国际上站得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有尊严的活着的国家,并不多,中国算一个。因为我们不靠别人施舍,自强不息。 发展高端航空产业,好处不光是省钱,还在于带动就业和创新。每年海量理工科毕业生,如果没对口岗位,就得去挤低薪工作。C919项目吸纳大量人才,从设计到生产,提供高薪机会。2025年,飞机已覆盖更多航线,包括高原型变体,西藏航空订购40架,能适应高海拔机场需求。这直接提升了西部地区的连通性。面对外部压力,比如适航认证拖延,我们的市场逐步转向国产,对方份额缩小。近年国外飞机质量问题频出,比如舱门和线束故障,暴露人才和管理短板。 本土理工教育跟不上,制造业衰退迹象明显。垄断模式下,企业靠优势维持利润,抑制新入者。我们推动公平竞争,释放生产力。2025年2月,C919缩短版外翼箱获得认证,推进变型机型。未来,预计到2028-2031年寻求欧洲航空安全局认证,打开国际市场。整个过程,科研人员付出巨大,值得敬佩。航空工业的进步,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 高端产业竞争激烈阶段,往往创新最快。我们继续优化工艺,提升国产率,比如发动机领域逐步突破。节省资源惠及民众,国家尊严由此而来。向所有参与者致敬,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中国为什么要造C919等客机?因为自己造了之后会发现这玩意儿不值一亿条裤子,顶多
蕊蕊聊过去
2025-10-19 21:52: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