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停火协议破裂,以色列再次空袭加沙,巴以停火协议不出意外开始破裂了。 19日,以色列《国土报》消息传来,以军以“哈马斯严重违反停火协议”为由,对加沙南部拉法发起空袭,特朗普政府此前力推的停火协议,终究没能熬过“昙花一现”的宿命。 这场突袭来得猝不及防,以色列军方给出的说法是,一辆以军工程车在拉法遭遇爆炸,2名士兵当场死亡,3人受伤。这起事件被当作恢复空袭的直接借口,可加沙地带究竟发生了什么,至今没有清晰的全貌。 是意外还是蓄意挑衅?真相在硝烟中变得模糊不清,只留下当地民众在空袭警报中仓皇奔逃的身影——对他们而言,停火带来的短暂安宁,不过是新一轮恐惧的序曲。 搅动局势的还有以色列政坛的“强硬派”。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这位以煽动对抗闻名的极右翼政客,直接给总理内塔尼亚胡下了最后通牒:必须让以军重返加沙,必须彻底消灭哈马斯,否则他领导的“犹太力量党”就退出联合政府。 熟悉以色列政治的人都清楚,本-格维尔的威胁绝非空穴来风。他曾多次因反对停火威胁辞职,甚至呼吁切断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这次拿退出政府施压,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停火协议判了死刑。 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本就依赖极右翼政党的支持,面对这样的逼宫,妥协似乎成了必然选择。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的态度,18日,就在空袭发生前一天,美国国务院抢先发布声明,高调指责哈马斯“有预谋地违反停火协议”。 这番表态像极了为以色列的行动铺路,哪有半分“调停者”的中立模样?要知道,这份停火协议本就是特朗普政府主导的“杰作”,美方号称施加了重要影响力,甚至对以色列形成“实质性约束”。 可现实是,约束没看到,偏袒倒成了常态——一边给以色列递上“指责哈马斯”的话术,一边对以军重启空袭视而不见,这样的“调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特朗普的停火协议从一开始就藏着“隐患”。 协议只聚焦以色列的有限撤军,却对哈马斯的核心诉求避而不谈,更没触及巴以冲突的根本矛盾:领土划分、难民回归、耶路撒冷地位……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就像埋在和平路上的地雷,稍有触碰便会引爆。 美方还想在加沙组建排除哈马斯的“技术官僚政府”,这种无视当地实际的安排,本身就是对和平的漠视。指望这样一份“偏科”的协议终结冲突?简直是痴人说梦。本-格维尔的嚣张更是戳破了以色列“求和平”的假象。 这位曾因鼓励驱逐加沙民众遭美国谴责的政客,早就放话“以色列不是美国国旗上的星星”,拒绝任何妥协。他此前多次反对停火谈判,甚至质问军方“为何不杀掉战俘”,如今借着士兵伤亡的由头发难,本质上是想将以色列拖回全面战争的轨道。 对他而言,政治私利远比民众安危重要,只要能巩固极右翼势力,哪怕加沙再成焦土也在所不惜。加沙的命运,从来没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停火时,民众刚刚走出避难所采购物资,转眼就又要躲进地下掩体。 协议生效时,国际社会欢呼“和平曙光”,可根本矛盾没解决,曙光不过是幻影。以色列借“士兵伤亡”动武,美国提前“定性”铺路,极右翼政客逼宫施压,多方势力的操弄下,停火协议成了任人摆弄的棋子,唯独没人问起加沙民众想要什么——他们要的从不是短暂的停火,而是能安身立命的长久和平。 有人曾期待特朗普的“2.0和平框架”能创造奇迹,可忘了和平从不是“强推”出来的。当协议忽略一方的诉求,当调停者自带偏见,当内部势力蓄意破坏,这样的和平注定根基不稳。就像盖房子不打地基,再华丽的外表也经不住风雨,加沙的停火协议,终究在各方博弈中塌了。 空袭的硝烟还在拉法上空弥漫,本-格维尔的威胁仍在发酵,美国的偏袒依旧明显。这场闹剧再次证明:巴以问题从来没有“速成解决方案”,靠强权施压、靠偏袒站队、靠回避核心矛盾换来的停火,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泡沫。 对普通人而言,看清这场博弈的本质或许比感叹“和平不易”更重要:没有公平的调解,没有对双方诉求的尊重,巴以冲突的循环就不会终结。而那些拿民众命运当筹码的政客,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欧洲新闻网传来消息,当地时间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表态,称美国国务院
【1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