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预测到2075年,印尼GDP全球第4,尼日利亚全球第5,巴基斯坦全球第6,埃及全球第7,这些国家的GDP都会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 一份关于2075年全球经济格局的预测在舆论场引发热议。预测里,印尼、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埃及将包揽全球GDP第4到第7位,经济体量都突破10万亿美元;而日本、英国、俄罗斯等一众发达国家则要跌出前10。这样的排名颠覆,真的可能发生吗? 先看看现实的数据差距有多悬殊。2024年,巴基斯坦GDP仅3730亿美元,在全球排第44位;尼日利亚更只有1877亿美元,排在第58位。要从几百亿美元的体量跃升到10万亿美元,意味着50年间GDP要增长几十倍,这简直是要“一步登天”。 反观现在的经济强国,美国2024年GDP超过28万亿美元,中国接近21万亿美元,即便是排名第10的加拿大,GDP也有2.2万亿美元左右。把这些国家挤下榜单,让亚非拉人口大国取而代之,这样的预测未免太脱离实际。 追根溯源,这类预测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谁人口多,谁未来经济就强。可经济增长啥时候成了“人头数数游戏”?上世纪的印度、印尼,不早就靠着庞大人口基数被寄予厚望?可几十年过去,它们依然没能跻身顶级经济体行列。 反倒是人口只有几千万的德国、日本,靠着技术优势长期稳居世界经济前列。这说明,人口从来不是经济增长的“万能钥匙”,没有配套的制度、技术和产业支撑,再多的人口也只是“负担”而非“红利”。 高盛等机构在做长期预测时,确实会把人口作为重要变量,但也明确提到“政策和制度到位”是前提。可现实中,尼日利亚的部落冲突、巴基斯坦的政局动荡、埃及的债务危机,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哪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一个连基本社会稳定都难以保障的国家,怎么可能持续吸引投资、发展高端产业?更别说很多人口大国的教育水平落后,青壮年劳动力中,能掌握现代工业技能的比例极低,所谓的“人口红利”,不过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 未来的全球经济,早已不是靠廉价劳动力就能分一杯羹的时代。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才是真正的“增长引擎”。看看现在的发达国家,美国靠芯片、人工智能领跑全球,德国凭高端制造占据产业链顶端,日本在精密仪器领域独树一帜。 这些国家的GDP能长期保持高位,靠的是别人难以替代的核心技术,靠的是持续投入研发形成的“技术护城河”。高盛的预测也承认,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已过,未来生产力下降会拖累增长,而科技创新正是对冲这一趋势的关键。 那些被看好的人口大国,恰恰在技术和产业上存在致命短板。印尼的经济还依赖棕榈油、煤炭等初级产品出口,尼日利亚靠石油吃饭,巴基斯坦和埃及的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在全球产业链中,它们只能赚取最微薄的加工费,一旦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经济就会剧烈震荡。这样的产业结构,怎么可能支撑起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更别说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它们连自主研发的能力都不具备。 再看看被预测跌出前10的发达国家,真的会坐以待毙吗?日本即便面临老龄化,在新能源、机器人领域仍在持续突破;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不断巩固制造业优势;美国更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砸下重金。 这些国家拥有完善的科研体系、充足的研发投入和顶尖的人才储备,即便增速放缓,也能靠着技术优势维持经济地位。高盛就预测,到2075年,按人均GDP计算,美国的富裕程度仍将是中印的两倍以上,这正是技术和产业优势的体现。 全球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结果,绝非轻易就能颠覆。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每一次技术浪潮都在巩固发达国家的领先地位。它们掌控着标准制定、技术专利、品牌渠道等核心资源,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超越,需要跨越技术、资本、人才等多重鸿沟。 中国的崛起已经证明,即便人口众多、市场庞大,也要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奋斗,在技术和产业上不断突破,才能实现经济腾飞。而这样的发展机遇,并非每个人口大国都能抓住。 当然,新兴市场的崛起是大势所趋。 高盛也预测,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印度将在2075年跻身前三。中印的崛起,不仅靠人口,更靠制度改革、产业升级和持续的科技创新。而印尼、尼日利亚等国,若不能解决自身的深层次问题,即便人口持续增长,也难以复制这样的发展路径。 那些鼓吹“人口决定论”的预测,其实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误解。它们只看到了人口数量的表面优势,却忽视了技术、制度、教育等真正决定经济实力的核心要素。50年的时间足以让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但绝不会是简单的“人口大国上位、发达国家退位”。 未来的全球经济,只会更加认技术不认人数。毕竟,经济增长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没有真功夫,再庞大的人口也撑不起经济强国的梦想。
中国GDP:57万亿美元。印度GDP:52.5万亿美元。美国GDP:51.5
【180评论】【1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