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重病不起,李治声泪俱下问道:“父皇,您走了,儿臣应该重用哪些人?”李世民叹了口气,忧虑地说:“有无忌、遂良在,大事你不用担心。唯独有一个人,你无恩于他,恐怕日后他无法尽心辅佐你!” 这个人,就是大唐名将李世勣。 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勣虽未直接参与,但他早早便与李世民心意相通,是最早倒向太子阵营的地方重将之一。此后,他奉命平突厥、攻辽东、讨薛延陀,每次都身先士卒。李世民对他是既信又敬,一度称他为“社稷之臣”。 说句实在话,唐朝能打下半壁江山,李世勣的功劳绝对排在前列。 可问题是李治登基,是靠长孙无忌的拥立,与李世勣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李世民的那句“你无恩于他”或许也算是一句提醒:你如果不能给李世勣“恩”,他日后就不会为你“尽心”。 而事实也正如此,李世民一死,朝堂上的权力天平迅速倾斜。 李治刚即位,表面上有长孙无忌、褚遂良辅政,政局稳固;但暗地里,朝中许多老将和开国功臣都在观望,而李世勣虽然不反,却也不表忠,他不结党,也不附势,只是默默地退到朝堂的一角,看着这个年轻的皇帝如何施为。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永徽四年(653年)。 那一年,李治与皇后王氏的矛盾加剧,而武则天重新被召回宫中。朝中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认为此举会乱纲常、伤风化。可李治早已被武氏的聪慧与手腕折服,一意孤行。 但当他在朝堂上被群臣围攻时,竟然意外地得到了李世勣的支持。虽然李世勣没有发言,只是象征性地行了个礼,然后退下。但这“沉默”,其实就是一种态度,等于间接地站在了皇权一边。 此后,李治对李世勣的态度,悄然改变。他开始亲自召见这位老将,问政、论战,甚至赏赐连连。 这时候,李世民临终那句话似乎得到了印证,李世勣开始上奏谏言,为新政出谋划策。面对突厥再犯,他主动请缨,虽年近七十,仍披甲上阵。朝中诸臣都说,这老将是真正的“唐魂”。 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的,其实是一种极复杂的人情逻辑。 李世民是真正懂人的帝王,他知道,忠诚不是无条件的,李世勣可以为他赴汤蹈火,因为李世民待他以兄弟之情;但面对一个对他毫无恩德的年轻皇帝,他自然心存隔阂。 这不是背叛,而是人之常情。 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病榻上的那句话,既是对李治的叮嘱,也是对后世帝王的提醒:权力可以继承,但人心不行。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有一次,40岁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可是,她却姗姗来迟。李世民质问
【76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