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稀土,这个听上去神秘的名字,长期以来被公众误解为“地上挖出来就能发财”的宝贝,实际上,稀土并没有名字那样稀有,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真正稀缺的,是将稀土从矿石中分离、提纯的技术,这项技术的价值,决定了稀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稀土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近乎垄断的份额,并非只是因为资源丰富,更是因为在技术层面走出了独特且领先的一步。 过去中国曾经只是稀土资源的“搬运工”,白云鄂博等地的稀土矿被大量开采,却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到国外,与此同时,国外依靠先进的分离提纯技术,将中国出口的原矿加工成高纯度产品,再以远高于原料的价格卖回给中国,这样的现实令人痛心,技术短板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提纯稀土的难度极高,稀土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相近,分离时如同让一群外貌几乎一模一样的人排成队伍,每个人还偏偏爱和其他人抱团,分不清你我,传统的分离方法,像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效率低下、消耗巨大,污染严重,大部分原料在分离过程中被浪费,排放出的重金属废水对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最关键的是,这些工艺根本无法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导致我国长期只能依赖出口资源,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带来的话语权。 西方国家清楚地意识到稀土分离技术的战略重要性,对其严加封锁,即便以学术交流为由前往法国等国考察,也只能被拒之门外,技术资料成为高度机密,参观工厂更是想都不要想,那段时间,国内科学家们只能凭借极为有限的文献和行业传闻,艰难摸索技术方向,即使在如此压抑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科学家仍然没有放弃对稀土提纯技术的追求。 中国的稀土产业之路得以改写,关键在于徐光宪的出现,徐光宪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读书期间,徐光宪在国内化工厂做过技师,后来前往美国深造,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的日子里,徐光宪不仅成为美国著名化学学会的成员,还获得了众多企业和高校的优厚聘请,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徐光宪毅然决定带着妻子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为了国家的需要,徐光宪多次主动改变研究方向,从物理化学到核燃料化学再到萃取化学,始终服从国家的科研布局,哪里有需求就攻关哪里。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到国家关于稀土分离的紧急任务,徐光宪被任命为负责人,彼时,国内外的稀土分离技术差距极大,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如铜墙铁壁,徐光宪带领的团队面临的,是一张几乎没有参照物的白纸,团队成员们每天抱着玻璃瓶,进行成千上万次实验,试图寻找最优的萃取条件,数据积累堆积如山,实验过程枯燥而漫长。 徐光宪没有选择照搬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而是另辟蹊径,提出用萃取法解决稀土分离难题,徐光宪将高等数学工具引入化学实验,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复杂的萃取过程,通过无数次推演和实验,终于在1975年发现了“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这项发现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的传统模式,过去依赖师傅经验的“手艺活”,被科学化、规范化的流程所取代,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万吨级工业生产的跨越,让稀土分离进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新纪元。 串级萃取法的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用这套技术提纯的稀土,纯度可达99.99%,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更重要的是,污染物排放量比传统方法减少了九成,成为环保部门重点推广的示范技术,中国稀土分离产品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绝对优势,原本依赖技术壁垒的国外企业纷纷败下阵来,中国不仅彻底摆脱了“原矿出口”的尴尬局面,还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掌握了主动权。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稀土之父——徐光宪》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
青衫栀幽音
2025-10-18 19:59: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