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的小国,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第22个邦,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你强行吞并应得的下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世纪,藏传佛教的影响扩展到这里,纳姆加尔家族建立了锡金王国,雷布查人为最早的原住民,随着菩提亚族迁入,锡金的文化逐渐向藏文化靠拢,国王的加冕仪式、寺庙的佛塔、王宫的建筑和日常的信仰,都带着浓重的藏文化印记,清朝时期,锡金多次遣使进京朝贡,虽地处偏远,却在中原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帝国主义的步伐让锡金的独立逐渐消磨殆尽,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推进到南亚边陲,签订多项条约,将锡金纳入“保护国”体系,表面上,锡金依然有自己的王室和旗帜,但经济、外交和军事实际操控权已经旁落,英国人为农业开发引入大量尼泊尔劳工,人口结构开始变化,藏裔与雷布查人慢慢成为少数。 1947年,英国在南亚的殖民体系终结,次大陆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锡金并未直接归属任何一方,印度迅速接管锡金的对外事务,依靠“维持现状协定”继续沿用殖民体制,锡金名义独立,实则已被牢牢掌控,印度在此后几十年里继续推动尼泊尔裔人口迁入,逐步改变锡金的社会基础。 西里古里走廊,这条20多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将印度东北与本土相连,锡金恰好卡在这个“咽喉”要地,印度对东北分离势力的担忧,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防范,使锡金成为战略焦点,印度高层忧虑一旦“鸡脖子”被切断,东北七邦就会成为“断线风筝”,锡金的地缘风险,成为印度难以忽视的心头病。 印度对锡金的吞并不是一蹴而就,1950年代,印度与锡金签订和平条约,成为锡金事实上的“保护者”,从此,锡金的外交、国防、通讯等权力逐步被印度掌控,印度在锡金派驻政治顾问,控制锡金对外事务,更深远的策略则是鼓励、默许大量尼泊尔人移民锡金,使人口结构在二十年间发生逆转。 锡金本土藏族和雷布查人逐渐被边缘化,到1970年代初,尼泊尔裔人口已经占据多数地位,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认同出现裂痕,1973年,锡金国内发生大规模抗议,尼泊尔裔主导的政治势力要求改革,废除王权,印度看到机会,派军队进驻甘托克,以维持秩序为名,直接接管了锡金的行政权。 在锡金历史上,巴登顿珠的名字格外醒目,巴登顿珠自幼体弱,学业几经波折,最终成为锡金国王,他试图通过推动教育改革、经济建设、国际交流,为锡金争取更大的自主空间,1963年,巴登顿珠迎娶美国人霍普·库克,婚礼引起国际关注,霍普·库克积极学习藏传佛教文化,努力提升锡金的国际形象,王室的国际化尝试,却难以改变锡金在大国夹缝中的被动处境。 印度的渗透一步步侵蚀锡金的独立,1974年,印度推动锡金制定新宪法,将国王权力架空,锡金议会改组,亲印势力上台,国王沦为摆设,1975年,印度军队大举进驻锡金,软禁巴登顿珠,并在印度军队监督下组织全民公投,官方公布的结果是绝大多数选民支持加入印度,但公正性广受质疑。 锡金的命运被国际社会冷眼旁观,中国政府迅速发表声明,谴责印度的吞并行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也表示不满,然而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强各有盘算,都未对印度施加实质压力,锡金的问题在国际舞台上被边缘化,成为大国战略交易中的一粒尘埃。 印度将锡金纳入版图后,中央政府投入巨资,修筑道路、改善医疗、推动水电和教育,锡金的人均财政补贴多年位居印度之首,然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央财政,锡金自身缺乏可持续的产业,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年轻人失业率高,社会问题突出,锡金的自杀率、吸毒率、酗酒率在印度各邦中居高不下,令外界始料未及。 锡金的文化身份面临割裂,藏传佛教的节日和信仰,难以完全融入印度教主导的社会氛围,尽管街头竖起了甘地雕像,锡金人骨子里的文化认同依然与印度保持距离,锡金原住民对印度统治心存复杂,末代国王家族后人至今在海外坚持锡金独立的合法性,这一诉求在锡金社会仍有一定影响力。 锡金的地缘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加复杂,印度在锡金部署重兵,防范北方的中国,近年来,中印边境摩擦不断,洞朗对峙等事件频发,锡金成为印中对抗的前线,军事压力巨大,后勤成本高昂,印度为维持锡金的安全与稳定付出沉重代价。
阿巴大战,果然是冲中国来的?幕后黑手不止一个!今年中国周边的地缘棋盘就没闲着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