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今天(北京时间10月18日)在采访中表示:“我们(英伟达)已经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了。我们的市场份额从95%跌到了0%,我无法想象任何政策制定者会认为这是个好主意。 黄仁勋这位英伟达CEO的感慨,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芯片禁令酿成的荒诞现实——既砸了自家企业的饭碗,又亲手点燃了中国芯片突围的火种。 把时间拨回2022年,那时的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堪称“一家独大”,95%的份额意味着几乎所有顶尖实验室、科技企业的服务器里,都跳动着它的芯片内核。 A100、H100这些型号,一度是AI训练与推理的“刚需品”,DeepSeek这样的中国人工智能实验室,也曾长期依赖其提供的算力支撑。谁能想到,短短三年间,这般风光竟落得“清零退场”的结局?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政府高举的“技术安全”大旗。以安全为名,强行切断高端芯片对华供应,看似是精准打击,实则是用行政暴力撕碎了商业世界的基本规则。 英伟达的处境最是尴尬,一边是50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商机,一边是本国政府的出口禁令,最终只能沦为政治博弈的“提线木偶”。 为了夹缝求生,它曾量身打造符合管制要求的H20芯片,可即便7月获准恢复出口,这款性能远逊于H100的“特供品”也没能挽回颓势——2026财年第二财季,H20销售额直接减少40亿美元。 甚至连第三财季都看不到收入希望,数据中心业务连续两个季度不及预期,股价盘后一度大跌逾3%。黄仁勋那句“伤害中国的事,往往更严重地伤害美国”,可不是空穴来风。 英伟达的遭遇,早已让全球客户心里打了鼓:一家企业的商业决策能被政治意志随意裹挟,谁能保证它的芯片里没有“后门”?谁能确保下一次政策变脸时,自己不会成为被牺牲的棋子? 这种战略警觉,比任何技术竞争都更能动摇企业根基。要知道,商业合作的基石从来都是信任与稳定,而非朝令夕改的政治指令,美方亲手摧毁了这份信任,到头来只能让自家企业买单。 被断供的中国,反倒走出了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路。DeepSeek等顶尖AI实验室转向国产芯片,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激活本土创新的“催化剂”。没有了依赖的退路,全产业链替代攻关的号角就此吹响。 从芯片设计的架构突破,到制造环节的工艺迭代,再到封装测试的效率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补短板、强弱项。 如今走进国内AI企业的机房,升腾910B、海光DCU等国产芯片已能稳定承担大部分训练任务,部分性能指标甚至追上了国际主流水平。这种突围,哪里是“被迫”那么简单?分明是被压抑的创新活力终于找到了爆发的出口。 美方总以为靠禁令就能锁住技术优势,却忘了“堵不如疏”的老理。全球半导体产业本是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中国既是最大的市场,也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半导体消费市场的35%以上,这样庞大的需求体量,本身就是技术迭代的最强驱动力。美国强行割裂市场,就像给产业生态砍了一刀,看似伤了别人,实则让自己的技术失去了落地验证、持续迭代的土壤。 英伟达失去的不仅是当下的销售额,更是未来技术演进的市场反馈——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再先进的芯片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黄仁勋警告“中国芯片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其实是戳破了美方的自欺欺人。 技术封锁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历史上,从原子弹到空间站,中国多少次在“卡脖子”中实现突破?芯片产业同样如此,当500亿美元的市场需求全部导向本土,当政策、资本、人才全力聚焦攻关,这种合力产生的能量足以改写产业格局。 现在的中国芯片,已经从“能用”向“好用”跨越,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开始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崭露头角,昔日的“卡脖子”领域,正慢慢变成新的“竞争力高地”。英伟达还在争取重返中国市场,可市场的窗口期从来不会一直敞开。 当国产芯片在应用中不断成熟,当企业建立起稳定的本土供应链,谁还会轻易回到依赖进口的老路?黄仁勋或许明白,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份额,更是与全球最大市场共同成长的机会。 而美国政府更该清醒,所谓的“技术安全”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用霸权手段打压对手,最终只会反噬自身——让本国企业失去市场,让全球产业链失序,让自己的技术优势逐渐褪色。 从95%到0%的跌落,是英伟达的遗憾,却是中国芯片的成人礼。这场由美方挑起的芯片博弈,最终上演了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闹剧。 黄仁勋的感慨,与其说是抱怨,不如说是警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逆市场规律的政治操弄,都注定会被历史浪潮吞没。中国芯片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市场选择与创新活力的必然结果,这股力量,谁也挡不住。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1评论】【16点赞】
wsp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真的跌到0了吗?那几十万某粉还等着交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