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的家属跪下求原谅,被害人妈妈怒了:我哭了半个月,你连句道歉都没有!玩具和抱歉

微光下的暮色 2025-10-16 19:17:57

凶手的家属跪下求原谅,被害人妈妈怒了:我哭了半个月,你连句道歉都没有!玩具和抱歉不能换回人,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发生一起命案,凶手被抓了,几个月后开庭审理,凶手家属带着一个玩具哭哭啼啼的上去了,他们说:“孩子还小,求个原谅吧!”被害人家属听到后,冲上去把玩具扔在地上,气得直骂:“玩具能换人吗?能换回来我女儿吗?”被害人妈妈说:“我已经哭了半个月了,你连一句正经的道歉都没有,这会儿倒来一句求原谅,我们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害怕判的严厉才这么说的?这和不道歉有什么区别?没诚意的道歉,不如不道歉!” 法庭里的空气本来就绷得像根快要断的弦,被害人妈妈这一吼,整个屋子都静了,只能听见她粗重的喘气声,还有凶手家属那边若有若无的啜泣。有人悄悄扯了扯被害人妈妈的胳膊,想让她冷静点,可她甩开手,眼睛通红地盯着那几个跪着的人,声音里全是压不住的颤音:“你们说孩子小,我女儿才八岁,她的人生刚开个头,就被你们家孩子给毁了!” 后来才知道,出事那天是周末,被害人小姑娘拿着妈妈给的零花钱,去家楼下的小广场买冰淇淋。凶手是隔壁单元的男孩,比她大五岁,那天偷偷拿了家里的水果刀,在广场上追着别的小孩玩。小姑娘路过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和他起了争执,男孩一时冲动,就把刀捅了过去。等路人发现的时候,小姑娘手里的冰淇淋都化了,黏糊糊地沾在衣服上,人已经没了呼吸。 被害人妈妈赶到医院的时候,医生摇着头说没救了,她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之后,整整半个月,她没睡过一个整觉,家里到处都是女儿的痕迹——书桌上摆着没写完的作业,小床上还堆着女儿最喜欢的毛绒熊,就连厨房的冰箱里,都还冻着女儿爱吃的草莓。她一看见这些,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有时候坐在沙发上,恍惚间还能听见女儿喊“妈妈”,可转头一看,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她一个人。 这半个月里,凶手的家属一次都没露面。被害人爸爸去敲过他们家的门,没人开;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直接挂掉。邻居说,那家人好像是怕被找麻烦,第二天就搬去亲戚家住了,连警察上门调查的时候,都是隔着门说话,没敢露面。直到开庭前几天,他们大概是听说如果能拿到被害人家属的谅解书,孩子可能会判得轻一点,这才急急忙忙地开始联系。 第一次联系的时候,凶手的妈妈在电话里支支吾吾,没说几句道歉的话,倒是先问“能不能商量一下谅解书的事”。被害人妈妈当时就把电话挂了,心凉得像块冰。她不是不讲理的人,知道孩子犯错家长有责任,但连最基本的歉意都没有,上来就谈条件,这让她怎么接受? 开庭那天,凶手家属带着的那个玩具,是个粉色的娃娃,看着像是在地摊上买的,包装都没拆。他们跪在地上,嘴里反复念叨着“求原谅”,可除了这三个字,再也说不出别的。被害人妈妈看着那个玩具,只觉得讽刺:“我女儿的命,在你们眼里就值一个地摊上的娃娃?你们要是真有诚意,哪怕早点来看看我,哪怕说一句‘对不起,我们没管好孩子’,我心里或许还能好受点。可你们呢?出事之后躲着不见,现在为了减刑,才带着个玩具来装可怜,这不是道歉,这是侮辱!” 其实在现实里,很多类似的案件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凶手家属直到法院要判刑了,才想起要“道歉”,要么带着点不值钱的东西,要么哭哭啼啼地说些软话,可从头到尾,都没真正站在被害人家属的角度想一想,他们失去的是什么。被害人家属要的从来不是什么补偿,也不是非要让对方家破人亡,他们要的是一个真诚的态度,是对方能承认自己的错,能明白他们心里的痛。 就像这个被害人妈妈说的,没诚意的道歉,不如不道歉。那些为了减刑而做的“表演”,不仅安慰不了被害人家属,反而会像一把刀,再次扎进他们的心里。毕竟,有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有些失去是永远回不来的,一个没有温度的道歉,根本换不回那个再也见不到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微光下的暮色

微光下的暮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