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上教联体:解锁“健康育人”的生态密码 特级教师/正高级 钱守旺 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分校的“AI + 教联体”实践,为“健康育人”开辟了一条极具创新性的路径。这场探索不仅破解了小规模学校资源分散、育人乏力的困境,更以“生态浸润”的理念,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学校育人的样态。 一、痛点破局:AI与教联体的“双向奔赴” 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资源少、落地难、协同弱”的痛点:课堂上,后排学生互动不足、教师难以及时精准调整教学;家校间,健康任务打卡“走过场”、协同育人停留在“经验式对话”;课程中,跨学科、特色化资源零散,难以支撑“健康育人”的系统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I + 教联体”的组合成为破局关键。AI 提供了“看见课堂、分析行为、精准推送”的技术可能——通过智能分析生成的ST曲线、互动热力图,让课堂问题从“模糊感知”变为“数据可见”;教联体 则打破了校际、家校、校社的壁垒,将高校、优质中小学、家庭、社会机构的资源拧成“育人合力”。二者的“双向奔赴”,让“健康育人”从抽象理念落地为可操作、可追踪、可优化的实践系统。 二、实践创新:从“技术赋能”到“生态浸润” 学校的实践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健康第一 生态养人”为内核,构建起“AI赋能教学—教联体协同育人—生态课程浸润”的完整生态。 (一)AI进课堂:让教学改进“有理可依”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AI的介入让教学改进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以语文课堂为例,AI通过对提问类型、巡视路径、学生互动等维度的分析,精准捕捉到“封闭式提问过多、后排互动不足”等问题。教师依据AI报告制定“分层问题链+之字形巡视”策略,经迭代后开放式提问占比提升、巡视覆盖扩大,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这种“发现问题—设计改进—复盘优化”的闭环,让课堂成为“健康育人”的“精准试验场”。 (二)教联体搭台:让资源协同“无缝对接” 教联体的价值,在于将分散的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水”。学校联合高校、企业、家庭打造“共育宝”平台,AI根据学生画像推送个性化任务:运动不足的孩子,收到“亲子跳绳打卡+体育教师动作指导”;视力待提升的学生,开启“家庭护眼计划+眼保健操示范”。同时,教联体整合的“生态摄影工作坊”“环保服饰设计课”等资源,让“健康”与“生态”从课堂延伸至实践,实现了“校社协同、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 三、价值启示:育人范式的“未来向度” 这场实践的意义,早已超越一所学校的“突围”,指向育人范式的深层变革。 首先,它回答了“技术如何为育人服务”的命题。AI不是“炫技工具”,而是“育人助手”——通过数据让教学更精准,通过推送让资源更适配,最终服务于“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其次,它重塑了“协同育人”的边界。教联体打破了学校“围墙”,让高校的专业、家庭的陪伴、社会的资源都成为“健康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起“无边界”的育人共同体。最后,它锚定了“生态育人”的方向。“健康”不再是单一的“体质健康”,而是与“生态意识”“生命成长”深度融合,让教育像阳光雨露般浸润生命,真正实现“让每个生命阳光灿烂”。 在教育变革的当下,“AI + 教联体”的探索犹如一束光,照亮了“健康育人”的更多可能。当技术的精准与协同的温暖相遇,当课堂的改进与生态的浸润交织,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学校能从这场实践中汲取智慧,解锁属于自己的育人密码。
一个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跟我说了一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他说,一个屡教不改,犯了
【48评论】【1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