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若中国不偿还百年前的债务,美国也将不承认欠华8600亿美元。 一开口就要“旧债换新债”?美国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傻了眼。 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抛出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说法:说中国当年欠下的“百年旧债”至今未还,既然如此,美国干脆也就不认中国手里那8600亿美元的美债了。 乍一听,还真有点“扯平”的意思,但仔细一看,这分明是拿历史债务玩金融讹诈,看似是笔“历史账”,实则是场“信用战”。 美方这一招,不是讲理,而是甩锅;不是清账,而是设局。背后藏着的,是对市场信任的瓦解,是对国际秩序的挑战。 事情得从“辛丑条约”说起。 1901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逼迫清政府签下这份耻辱条约,赔款高达4.5亿两白银,连本带利最后接近10亿两。 这不是借款,是明抢;不是经济行为,是战争掠夺,说白了,就是拿枪指着你脑袋写下的欠条,还能算数?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时间就表明立场——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及由此衍生的债务。 这不是“赖账”,而是依据国际法中明确的“恶债不偿”原则,这个原则早已被国际公认:殖民、侵略所产生的债务,不具备法律效力,更不应由继承国来承担。 如果真要翻历史旧账,那被抢走的文物、被摧毁的城市、被伤害的人民,又该怎么算? 美媒这番“清账”逻辑,不仅站不住脚,还极其危险——它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时代、搞乱了立场。 中国持有的8600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现代金融体系下最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 这是一笔你情我愿的投资,中国出钱,美国发债,签的是合同,讲的是信用。 美国国债是什么?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压舱石”。 它之所以被各国央行大量持有,不是因为美国“人好”,而是因为它背后有一套法律框架和契约机制支持。 一旦美国说翻脸就翻脸,今天赖中国,明天就可能赖日本、赖欧洲,到最后谁还敢买你的债? 如果真这么干,那美国不只是赖一笔账,它是在亲手砸自己的信用牌。 华尔街日报早就多次警告,一旦美债违约,全球金融市场会立刻震荡,资本外逃、美元贬值、股债双杀,这不是“威胁中国”,这是“自毁长城”。 美国人不是不知道这事儿说不过去,但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说?说白了,是经济扛不住了,政治也有点焦头烂额。 眼下,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每年就超过一万亿。 财政赤字一发不可收拾,拜登时期的花钱大潮刚退下,特朗普上台后依然没能止血。 这时候,舆论开始找“替罪羊”,中国自然就成了“最顺手”的靶子。 一边是国内财政压力山大,一边是大选年政治操作频频。 把“百年旧债”拉出来说事,其实就是想混淆视听、制造舆论焦点,转移美国民众对本国财政失控的注意力,顺带在国际上给中国扣顶“欠债不还”的帽子。 这就好比一个人欠你钱还想骂你不讲道理,然后还希望你再借他点——这种算盘打得真精。 美国人爱翻别人旧账,可自己的账本却从来不敢摊开,比如当年对印第安人的土地掠夺、屠杀历史,美方至今没有真正道歉过。 再比如联合国会费,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拖欠大户之一,时不时就“忘记”付款,还总想以此换筹码。 说到底,这是一种典型的“双标文化”:别人欠的要清清楚楚,自己欠的能赖就赖;别人不守信用是“流氓国家”,自己不守信用是“战略调整”。 问题是,这种玩法,撑不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更动摇不了中国的战略定力。 面对这场“旧债闹剧”,中国并没有激烈反击,而是继续站在理性和法理的立场上,清楚划清两笔账的本质区别。 一方面,新中国从不承认任何殖民掠夺留下的“恶债”,这是历史正义的底线;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持有的美债也不是“人情投资”,而是市场行为。 中国历来强调外汇投资“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保值增值。 中国既不会因为美媒几句威胁就慌了阵脚,也不会轻易放弃对风险的评估,美债该持就持,该减就减,决定权在中国自己手里。 这场“旧债换新债”的闹剧,说到底是一种焦虑下的自我失控,美国自己最清楚,一个靠信用立国的国家,最不能玩的,就是信用破产的游戏。 如果连最基本的契约精神都不守,那美元的霸权地位还能撑多久?还有哪个国家敢再相信美国的承诺? 一个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者,竟然开口谈赖账,这本身就是对国际秩序的极大破坏。 中国不怕威胁,更不会被带节奏,我们有足够的历史自信,更有清醒的战略判断。 美债这笔账,是现代游戏的规则,而百年前那笔账,是历史伤疤,混为一谈,只会让世人更看清谁在讲道理,谁在耍流氓。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炒作的,金融信用,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当筹码的。 旧债不能换新债,殖民掠夺别拿来当道德绑架,美国若真想守住全球金融的信任,最该做的,是尊重契约,而不是玩弄话术。 谁欠谁的账,时间会说话,逻辑也不会撒谎。 信源:《美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知网
美媒:若中国不偿还百年前的债务,美国也将不承认欠华8600亿美元。 一开口就要
老阿七说史
2025-10-15 15:51: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