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过30年还是有可能赶上印度的,不要太自卑!”1999年,余秋雨去印度旅游,印度前文化部部长在满是垃圾和尸体的恒河上,拍着他的肩膀如是说道……余秋雨只觉得麻木,胃里不断地翻搅,差点呕吐! 1999年之前,余秋雨已经为跨越国界的古文明探访准备了很久。 他原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为了能卸下职务、专心去看那些藏在历史里的文明痕迹,前前后后写了二十多封辞职信。 他先走遍了中国的敦煌、喀什,那些地方的千年历史让他常常站在遗迹前发呆,后来又一路向西去了埃及、叙利亚、罗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气压,会无端地感动,也会无端地叹息。 这一年,他把目的地定在了印度。 和去其他地方不一样,他来印度,心里揣着一个特别的想法,想找找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渊源,从这种关联里找到文化自信。 也因为他当时在国际上已经有些名气,印度方面很重视,安排了前文化部部长来接待他。 出发前,余秋雨总想着,同为古老文明古国,印度该有不少能让他共鸣的东西,可没想到,这趟行程从和部长聊天开始,就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错位感。 部长和他聊起两国的时候,语气里满是自信,说要带他去看“恒河晨浴”。。 这话让余秋雨心里满怀期待,毕竟“恒河晨浴”是他早就听说的,觉得那该是能体现印度文明底色的场景。 可真站到恒河边的时候,余秋雨所有的期待都碎了。他最先闻到的是一股冲鼻的臭味,顺着味道往河里看,水面上飘着一层垃圾,还有动物的尸体,岸边挖着好几个焚尸坑,烧完的骨头渣子直接就往河里倒。 更让他难受的是,好多人就泡在这样的水里,有的在洗澡,有的拿着牙刷在河边刷牙,甚至有人双手捧着河水,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喝。人群里还能看到麻风病人的身影,就那样和其他人一起泡在污水里。 余秋雨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胃里一阵翻搅,差点直接在船上就吐了。 他原以为这该是一场神圣的仪式,结果看到的全是乱糟糟、脏兮兮的样子,和他心里想的古老文明差了十万八千里。 旁边的印度前文化部部长看他一直皱着眉,没琢磨出是环境让人难受,反倒觉得是余秋雨心里“自卑”。 于是凑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还带着点安慰:“中国再等二十年,说不定就能赶上印度了,你别太自卑。” 这话让余秋雨愣了愣,心里满是复杂,他实在没法把眼前的乱象和“赶上”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沉默了一会说:“这样的景象,中国再等三十年都不会有。” 后来部长还邀请他在恒河边吃饭,说要让他再好好感受下印度文化。 可余秋雨那时候已经彻底失望了,没答应吃饭,转身就回了酒店,到了酒店就定了最早回国的机票。 这几天的见闻,让他看清了印度社会里藏得很深的问题,实在待不下去了。 他在《文化苦旅》里写,“站在恒河边,那人的脏、人的丑,简直能赤条条地摆在你眼前”,还说他看到的不是什么落后的风俗,而是一场人类的悲剧,印度人一辈子依傍着恒河,却也一辈子不留余地地糟蹋着恒河。 他甚至看得更透,觉得这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是印度文化里少了点该有的东西,没有羞耻,也没有规矩。 从印度回来后,余秋雨想了很久。 他想起自己走过的中国那些历史遗迹,想起敦煌的壁画、喀什的老城,突然更明白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不只是靠物质上的积累,更靠的是精神上的传承。 中国人自古就讲礼仪,讲秩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勿”的思想,早就成了文明的底色。 他也开始琢磨,中华文明接下来该怎么走,更清楚了文化自信不是靠嘴说的,得和社会进步绑在一起,要是连基本的环境都不顾,连人的生命尊严都不当回事,再古老的文明也撑不下去。 后来他又写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还是坚持自己去跑、去看,就是想让更多人能理智地看看中外文明的差别,别像印度那样,抱着盲目的自信,却看不见自己身边的问题。 恒河的困境,也给中华文明提了个醒,古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过去的名头就行,得正视现实,得一步一步把社会往前推。 要是只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看不见眼前的问题,再深厚的文明底蕴,也会慢慢被糟蹋掉。 余秋雨的那趟印度行,与其说是看了一场失望的风景,不如说是帮他,也帮更多人想明白了,文化自信该怎么来,文明又该往哪儿去。 信息来源:海峡新干线 2025-10-08
认识一个印度朋友,和他聊了聊,他说,我们的人不会移民来中国的!印度朋友这话一
【1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