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餐厅吃顿饭小伙被拷走5分钟 5分钟错铐:当算法“认错人”,执法不能丢了规矩 国庆长假,除了个别地方的交通事故惨剧,和旅游新闻外,只靠崔某某性侵案投喂舆论。没想到在阴雨连绵的假期,青岛警方终究耐不住寂寞,挺身而出,凭借5分钟执法,迅速走红网络。 10月6日下午3点多,青岛黄岛区万达广场的一家店里,20多岁的小伙正和女友吃饭,3个穿警服的人突然走进来,没多问就把小伙戴上手铐,当着其他食客和店员的面,直接带离了餐厅。 店员和顾客都看懵了,“当时民警也没亮证件,也没说为啥抓他,就说‘抓的就是你’!”有顾客回忆,小伙当时还算淡定,只问了句“怎么了”,但没得到明确答复。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才过了5分钟,小伙就回来了,跟大家说“抓错人了”。 青岛小伙餐厅被抓又速放的闹剧,揭开了技术时代规范用警的关键命题——再先进的算法,也不能替代程序正义的底线。 这场风波的根源,是执法链条上的双重失守。从技术层面看,人脸识别系统竟将成年女性与13岁走失女孩判为同一人,暴露了算法在年龄识别、特征比对上的明显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执法中的“技术依赖症”:警方仅凭系统提示和家长模糊确认,就跳过了身份复核的关键环节,直接采取强制措施。 规范用警的核心,从来不是“快”而是“准”。《人民警察法》明确要求,执法时需出示证件、表明身份,除非紧急情况不得省略程序。但在此次事件中,民警未亮证、未解释,一句“抓的就是你”便动手铐人,这种“先抓后查”的操作,已然触碰了执法规范的红线。要知道,法律早已明确“未经法院判决不得定罪”,哪怕面对走失案的紧迫性,也不能以牺牲公民尊严为代价换效率。 警方事后的道歉值得肯定,但公众的疑虑并未消散:为何人脸识别不能作为唯一证据的规定被束之高阁?为何现场民警连基础的身份核实都未完成?为何轻易就使用手铐?为何不核对疑似被拐女孩身份?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规范用警的细节里——需要建立“系统预警—人工复核—交叉验证”的标准化流程,需要将全程录音录像纳入强制措施的必经环节,更需要破除“技术提示即铁证”的惯性思维。 科技本应是执法的助手,而非越界的借口。青岛这5分钟的错铐事件警示我们:当机器开始“指认”人类,执法者更需守住程序正义的防线。毕竟,安全的社会从不是靠“宁可抓错不可放过”换来的,而是建立在每一次规范执法、每一次精准处置之上。 好了,其他不再多说了。
青岛餐厅吃顿饭小伙被拷走5分钟 5分钟错铐:当算法“认错人”,执法不能丢了规矩
自在聆听鸟语
2025-10-10 19:19: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