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CEO库克抛出惊人言论,振聋发聩!他说:“我们死守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中国工厂‘廉价’,是因为没人能替代!在美国凑不齐的精密制造工程师,中国一个省能填满几个足球场!” 库克这话可不是什么商业客套,而是苹果在全球供应链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攒下的实在经验,所谓 “死守中国制造”,本质就是算清了一笔谁也替代不了的经济账和技术账。 别再抱着 “中国工厂靠廉价劳动力” 的老黄历了,现在的中国早不是那个靠低价抢订单的阶段。2024 年越南制造业工人月均工资才 2300 元人民币,不到中国工人 5400 元的一半,但苹果宁愿多花钱也要留在中国,核心就是生产率差着档次 —— 越南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 40%,干同样的活儿得花更多时间加班,最后算下来反而更不划算。 库克 2017 年就戳破过这个误区,现在看来这话说得越来越对,中国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早从 “便宜” 变成了 “能打”。 最关键的是人才厚度,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堆出来的。中国大学每年能培养 35 万名机械工程毕业生,还有大批训练有素的电工、焊工,反观美国每年才 4.5 万人,连零头都不够。 苹果造 iPhone 需要的精密制造工程师,得懂自动化设备调试、能把控毫米级的装配公差,这种人才在美国找起来得费老劲,在中国一个省就能拉出好几支队伍,难怪库克说能填满几个足球场。而且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早就领跑全球,每万名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排世界第三,比美国、德国还高,这种 “人才 + 机器” 的组合,可不是靠低成本能堆出来的。 更要命的是中国供应链的配套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苹果 2024 年的供应链名录里,中国大陆和港台的供应商占了 44%,美国才 17%,而且 70% 的 iPhone 零部件能在 2 小时车程内配齐。比如郑州的富士康工厂,要扩产 10 亿元说干就干,今天苹果说要加单,明天生产线就能调试到位;立讯精密能接住高端机型的订单,靠的就是周边几百家配套企业跟着转。 反观苹果拉着富士康去印度建厂,投了 26 亿美元建的新厂,2025 年计划年产 3000 万部 iPhone,结果 Pro 系列根本造不了,核心的摄像模组、OLED 面板还得从中国运过去,零部件本土化率才 35%,离目标差了一大截。印度工厂的良率比中国低 5%-8%,看似省了点人工费,最后全折在废品率里了。 技术浓度更是藏不住的硬实力。以前三星垄断 OLED 面板市场时,苹果被卡得难受,直到京东方追上来,全球份额占到 16%,还有维信诺、天马这些中国企业跟着补位,才让苹果有了制衡三星的底气。 2025 年京东方本来要给 iPhone 17 Pro Max 供屏幕,结果被三星告了专利侵权,苹果的 “备胎计划” 一下泡汤,这反而说明中国企业已经成了苹果供应链里的关键棋子 —— 要是中国技术不行,三星犯得着费这劲打压吗?要知道几年前三星还独占 90% 的 OLED 市场,现在中国军团能咬下近 40% 的份额,这技术进步速度可不是吹出来的。 美国政府其实比谁都清楚中国供应链的分量,之前想加征关税,结果一算账就怂了 —— 要是真加税,iPhone 价格得涨 30%-40%,每股盈利得降 15%,最后还是给苹果豁免了关税。 不是美国不想让苹果把产能迁回去,而是真办不到,美国本土连造个手机壳的配套厂都凑不齐,更别说精密的芯片封装、屏幕模组了。台积电、三星在华的晶圆厂产能,美国企业都得指着过日子,这种依赖可不是嘴上喊几句 “脱钩” 就能改变的。 苹果搞了这么多年供应链多元化,越南、印度跑了个遍,最后还是 90% 的 iPhone 得靠中国组装,高端机型更是离不开中国工厂。 这就像库克说的,不是不想换,是真没人能替代。中国的优势从来不是廉价,而是人才、供应链、技术攒出来的综合实力,这种实力不是一两年能建起来的,也不是哪个国家随便就能抄走的。苹果死守中国制造,说白了就是看透了这一点 —— 在全球制造业里,中国这块阵地,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根本想不通,为什么要一边骂苹果一边仿苹果!2007年,苹果首款iPhone采
【5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