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看德国大众如何用途观,把一汽和上汽轻松控制的

李子橱 2025-10-07 10:35:29

张召忠讲海军发展时曾流过泪,他说,我们当年是受了多少委屈才有了今天。

实际上当年国家就这样,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谁还没受点委屈呢? 就比如我国和大众汽车的合作,当年真是受了太多的委屈。 刚刚进入中国的大众汽车,凭借着技术和品牌优势,在合资体系中长期占据强势地位。 尤其是在产品布局和品牌控制上,大众汽车通过分平台,分车型,分区隔的方式牢牢掌控话语权。

而大众途观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表面上一款车,实际上却成为大众用以平衡一汽与上汽,避免任何一方一家独大的战略棋子。 最初的国产途观于2010年落户于上汽大众大众集团,允许上汽对轴距进行加长,打造出符合中国市场的特供版。 结果这车一经推出便立刻成为现象级产品,上汽也凭借途观赚了很多钱,积累了深厚的SUV市场基础。

但德国大众不愿意看到上汽一家独吞SUV红利,2016年新一代途观全球上市,上汽大众将其以途观L的身份继续投产。 而为了制衡大众,总部又专门给一汽大众研发了一款特供SUV大众探岳。 这款车很有意思,它不是全球车型,而是由大众集团主导设计,采取相同平台打造的,介于标准版和长轴版途观之间的中国特供产品。

表面上这是一汽大众为了补齐产品线而出的新产品,实际上是大众集团用来牵制上汽,避免其SUV产品形成垄断的关键布局。 后来双方纷纷在大众的技术框架内推出更多衍生车型,如上汽推出的途岳,途凯,一汽推出的探歌,探影之类的。 看起来产品矩阵完善了,但实际上每款车的定位,尺寸和价格都必须要符合大众集团的全球战略和平衡逻辑。

大众集团通过严格控制平台技术,发动机配置和外观设计权限,让两家合资企业始终处于可控的竞争状态。一方面彼此争夺市场,另一方面,谁也没办法摆脱对大众技术的依赖。 这种策略对大众汽车来说极为成功,它覆盖了中国SUV市场的各个细分带,还通过双车战术降低了对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 可对一汽和上汽来说,他们虽然得到了可观的利润和销量,可却很难突破大众设计的技术边界和品牌天花板。

可那时候真的没有办法,那时候我们确实没有什么技术实力,就只能跟着人家的步调来走。 而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不管是上汽还是一汽,都凭借着对本土需求的敏锐观察,逐渐推出了属于自己的车型,建立了自己的产品体系。 他们虽然仍和大众汽车合作着,但自己的东西也确实开始越来越多 ,并会持续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0 阅读:214

评论列表

用户63xxx69

用户63xxx69

2
2025-10-07 15:37

受薪于大众的水文,拉黑!

用户24xxx29

用户24xxx29

1
2025-10-07 13:33

狗屁文章,逻辑不通。

李子橱

李子橱

我们是高人,大大大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