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卖给我国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毁。很快,专家发现飞机失事竟是因为一道刀痕。但是在证据确凿之下,美国人不仅死不承认,还接连3次出尽阴招,试图阻止我国进一步调查和索赔。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7年10月,青海高原上空,一架编号831的“黑鹰”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返航时突发故障坠毁,造成3人遇难、15人受伤。这架直升机仅累计飞行331小时,远未达到其设计寿命,这起事故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 这架“黑鹰”是中国在1984年以总计1.5亿美元向美国西科斯基公司购买的24架S—70C直升机之一。 当时,中国急需能够在青藏高原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的直升机,而“黑鹰”在高原试飞中表现出色,成为了解决高原运输和救援难题的关键装备。 事故发生后,中美双方联合组成调查组。中方专家在细致的现场勘查中,将关注点放在了断裂的尾减速器输出传动齿轮轴上。在北京的实验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精密检测,专家们在传动轴上发现了一道极其细微的加工刀痕,深度仅约0.06毫米,刀痕底部已产生疲劳裂纹。分析指出,这道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且未被检出的刀痕,在飞行应力的持续作用下成为疲劳源,最终导致传动轴断裂,引发尾桨失效。 在联合调查过程中,美方专家起初试图将事故责任归咎于中方的维护操作,例如质疑润滑油品质或存在不当维护行为。 面对这些质疑,中方调查团队凭借事先收集并妥善保存的油液样本以及严谨的技术分析,逐一回应了美方的质疑,证实了维护操作的规范性。随着调查的深入,所有技术证据均指向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在确凿的证据链面前,美方最终承认了责任。双方于1987年12月22日达成赔偿协议,美方向中方支付总值300万美元的现金及航材作为赔偿。 这次事故及其调查过程,深刻揭示了对进口高端装备技术依赖可能存在的风险。它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自主研制直升机的道路。事后,中国航空工业加强了对金属疲劳和加工工艺的基础研究,并加速了国产直升机的研发进程。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中国自主研制的直—20等新型直升机陆续装备部队,其高原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摆脱了对进口型号的依赖。当年那道细微的刀痕所带来的沉痛教训,已转化为中国航空工业追求精益求精、坚守质量底线的驱动力。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翱翔在世界屋脊上的“黑鹰”》、环球网相关报道。
世界都在模仿F-22,为什么就对歼-20望而却步?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是瞧不上
【2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