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孙聪院士的厉害之处,藏在他四十多年航空生涯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里,从跟着前辈改机型到领着团队定义新战机,每一步都踩在了中国航空工业突破的鼓点上。 1983 年,22 岁的孙聪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一头扎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这一待就是一辈子。刚入行那几年,他跟着老专家们琢磨歼八系列飞机的改进,别人觉得改机型没新意,他却把每一个细节都抠到极致。 后来他参与苏 - 27 飞机的定延寿项目,这活儿难在哪?当时苏 - 27 的寿命只有 2000 飞行小时,不够咱军队用,国外又卡着技术不给解决。 孙聪领着团队一点点测数据、改方案,硬是把寿命提升到 3000 飞行小时,一下让这款战机多了十年战斗力,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大突破,后来还拿了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那时候他就说,搞飞机得对得起国家的投入,每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 2001 年,孙聪当上了沈飞的总设计师,这时候国家要搞航母,舰载机成了最大的难题 —— 咱以前从来没造过,国外专家直接断言 “中国至少要 5 年才能实现舰载机着舰”。 孙聪接下了歼 - 15 这款 “飞鲨” 的研制任务,摆在他面前的真是一张白纸。舰载机和普通战机不一样,要能在航母上短距离起飞、挂钩降落,还得扛住海上的盐雾腐蚀,光是机翼折叠这个活儿就难倒了不少人 ,既要折起来省空间,又得保证强度,还不能太重。 孙聪跟团队说:“我们搞飞机的,要为减轻每一克重量而努力。” 他们反复试验,用了新材料新工艺,还用上了当时刚兴起的 3D 打印技术做钛合金部件,硬是把折叠机翼的精度做到了毫米级。 更绝的是拦阻钩,降落时要在几秒内把时速几百公里的飞机拽停,焊缝稍微变形就钩不住拦阻索,团队试了几十种焊接方法,最后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最让人振奋的是速度,孙聪搞了个 “协同并行工程”,设计和制造同时推进,打破了以前 “先画完图再开工” 的老规矩。2012 年 9 月辽宁舰刚交接入列,11 月歼 - 15 就成功着舰了,5 名飞行员全部安全降落,零事故! 从项目启动到首飞成功,比国外同类机型快了整整两年,狠狠打了那些唱衰中国的人的脸。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孙聪不只是个设计师,更是个能带领团队创造奇迹的领头人,他后来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航天月桂奖,真是实至名归。 等到歼 - 35 的研制,孙聪更是把眼光放到了未来。这款隐身舰载机刚一亮相,就让全球瞩目,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诞生背后是孙聪对航空工业的一次彻底革新。 他提出 “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这话听着玄乎,实际太有用了 —— 把战机分成一个个模块,就像手机的摄像头、电池一样,标准化生产,后期升级直接换模块,不用整机大改。就因为这个理念,歼 - 35 的研发周期比歼 - 15 又缩短了不少,而且性能还更强。 它的隐身能力有多牛?雷达反射截面积比人的手掌还小,敌方雷达根本难发现;而且它既能靠电磁弹射满油满弹起飞,也能在老航母上滑跃起飞,福建舰上次试验,歼 - 35 和歼 - 15T 一起成功起降,形成了 “隐身尖刀 + 重载重拳” 的组合,这在全球都是少有的。 孙聪还说了,歼 - 35 不只是一架飞机,未来还要跟 AI 决策系统、无人僚机配合,变成一个作战体系。现在沈飞已经按他的思路建了新的生产线,零部件标准化之后,维护起来也方便,就像给手机换零件一样简单。 想想以前咱造飞机,连参考资料都少得可怜,现在能自己定义新一代战机,还能引领制造模式的变革,这背后全是孙聪这样的人四十多年的坚守。 从 1983 年到现在,孙聪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研究院院长,拿了 1 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 次一等奖,立了 1 次部一等功、3 次二等功。 但他最厉害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每一次都能站在中国航空最需要突破的地方:苏 - 27 延寿让咱有了可靠的主力战机,歼 - 15 让航母有了 “利剑”,歼 - 35 让海军能走向远海。这四十多年,他踩的每一个鼓点,都是中国航空从追赶到领跑的脚步。 现在知道为啥查完孙聪院士的经历会震撼了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是咱中国人的骄傲!你要是想再听听歼 - 35 具体作战性能,或者歼 - 15 试飞时更多惊险故事,我再给你细细讲。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
云景史实记
2025-10-06 17:12:03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