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正打的火热,日本宣布对华制裁,将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个品类进行出口限制,中国该如何破局? 这场限制背后,是东京电子、尼康等 10 家日本巨头的身影。要知道,2022 年日本出口的半导体设备里,三成都是销往中国的,中国市场的分量不言而喻。有日媒早就算过账,去年美国的限制已经让中国工厂受影响,连带日本企业的设备产量都降了,如今再加码,无疑是给自己的企业添堵。 但压力确实实实在在压了过来。半导体制造就像精密的搭积木,从刻蚀到薄膜沉积,每一步都离不开专用设备。过去海外设备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半江山,现在这条供应线被掐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先进制程的推进节奏。 市场已经给出了反应。半导体指数在近期出现了明显波动,单日最高涨跌幅能达到 4.5%,背后是资本对产业变局的敏感捕捉。但波动中也藏着转机,越来越多本土设备商开始浮出水面。 有家叫新凯来的深圳企业,已经拿出了覆盖刻蚀、量检测等环节的全系列设备,甚至给产品起了 “丹霞山”“武夷山” 这样的名字,最新估值已经冲到了 650 亿元。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的协同发力。设备不是孤零零的机器,得有配套的材料和零部件跟上。华特气体开始给设备厂商供应电子特种气体,路维光电研发的大尺寸掩膜版直接对接高端设备需求,同惠电子的测试设备跟着火了,年内股价涨了 120%。 这些原本分散的企业,现在像被串成了一串珠子,形成了联动效应。政策和市场也在形成合力。针对进口模拟芯片的反倾销调查,给本土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尤其是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这些高附加值领域,国产芯片凭借成本和适配优势快速补位。 AI 算力需求的爆发更是送来了东风,有家国产 AI 芯片企业已经拿到了互联网巨头的大额订单,计划 2026 年交付 50 万颗推理芯片,还在募资 39 亿多投入研发。 数据能说明进步有多快。本土设备商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领域的收入已经突破 50 亿、65 亿大关,制程工艺不断向先进节点延伸。代工厂的设备招标里,本土企业的中标率从 36% 冲到了 62%,越来越多国产设备通过了量产测试,性能和稳定性都在接近国际水平。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破,而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限制倒逼了自主研发的速度,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了试错和迭代的土壤,政策扶持则给了企业扛住短期压力的底气。 现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预计会达到 1240 亿美元,中国占比已经超过 33%,这个庞大的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筹码。 当然,挑战还没消失,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设备体系的完整性这些问题仍待解决。但至少现在已经找到了破局的方向:不是依赖某一家企业的单点突破,而是靠整个产业链的集体发力,从设备到材料,从研发到量产,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生态。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手机、AI、智能制造都在嗷嗷待哺。需求就在这里,只要能把本土供应链的能力提上来,就不愁没有发展空间。 你觉得接下来国产半导体还会在哪些领域迎来突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中美贸易战再传新消息,美国贸易代表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据路透社报道,格里尔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