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2轰炸机至今没有被击落的记录,并不是因为它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目标不敢拿它下手…有解读认为,B2出场,不管战果如何,美国人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B2轰炸机是美国空军的核心装备,于1997年正式服役,总产量仅21架,其中1架用于测试,另有1架在2008年坠毁于关岛,2022年另一架事故后疑似退役,目前现役19架。每架造价高达24亿美元,研发总成本超过440亿美元。这种飞机采用飞翼布局,机身表面覆盖特殊吸波材料,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鸟的大小。这使得它在雷达探测中难以被锁定。B2的最大航程达11000公里,通过空中加油可实现全球部署,从本土直接打击目标,而无需依赖海外基地。这种设计源于冷战时期的需求,旨在突破苏联防空网投放核武器。随着冷战结束,其角色转向常规作战,但核威慑功能依然关键。作为三位一体核力量的一部分,B2能携带16枚B83核弹或常规精确制导武器,如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B2的作战首秀发生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当时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B2从密苏里州惠特曼空军基地起飞,飞行31小时抵达目标区,投放炸弹摧毁桥梁和指挥中心。尽管南联盟防空系统击落一架F-117隐形战斗机,但B2未遭损失。这得益于其优异隐身性能,敌方雷达难以捕捉其信号。行动中,B2仅执行不到1%的任务,却摧毁33%的目标,展示了高效打击能力。2001年阿富汗战争,B2参与持久自由行动,从本土往返44小时,投放卫星制导炸弹打击塔利班据点。2003年伊拉克战争,B2在开战首夜深入巴格达上空,摧毁关键设施,飞行时间超过37小时。2011年利比亚行动,B2从本土起飞打击政府军目标。近年来,它还参与对伊斯兰国组织的轰炸。这些任务中,B2总飞行时长超过数千小时,却无一被击落记录。 B2未被击落的首要原因是其先进隐身技术。飞机外形避免直角和垂直面,引擎进气口隐藏在机身上方,排气系统冷却热信号,减少红外探测。维护时需在气候控制机库内进行,以保护涂层免受雨水侵蚀。这种技术让敌方预警系统难以及早发现,通常在任务完成后才察觉损失。尽管如此,B2并非绝对无懈可击。现代雷达如S-400系统或低频雷达可能探测到其信号,尤其在近距离或特定条件下。但实际作战中,对手往往缺乏足够先进装备。例如在科索沃,南联盟的S-125导弹虽击落F-117,却无法锁定B2。伊朗等国空军实力有限,制空权缺失,更难拦截这种远程轰炸机。B2的反射面积比F-35小得多,进一步提升生存率。 更深层原因在于战略威慑。B2不仅是武器平台,还象征美国军事决心。一旦被击落,等同于直接挑战美国霸权,可能引发全面报复。各国在发现潜在目标时,必须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击落B2意味着承认具备对抗美国高端武器的实力,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制裁、盟友压力和军事反击。B2数量稀少,每架损失都代价巨大,美国空军视其为王牌,不会轻易冒险。敌对国家如伊朗,在面对B2时,选择低调应对,避免升级冲突。这解释了为何即使某些国家雷达短暂扫描到信号,也未下令攻击。B2出动本身就是信号,表明美国已下定决心干预,无论战果如何,都显示出强硬姿态。这种心理威慑比技术更具影响力。 B2的未来面临挑战。随着B-21突袭者轰炸机的开发,预计2032年前逐步取代B2。B-21成本更低,隐身性能相似,计划生产至少100架,提升空军灵活性。B2服役近30年,维护费用高企,每飞行小时成本达13万美元。事故记录显示,地面维护不当可能导致起火或损坏,但作战中零损失维持其神话。全球军事格局变化,中国和俄罗斯发展反隐身技术,如量子雷达和多谱段探测系统,可能削弱B2优势。但目前,B2仍是最先进战略轰炸机,在印太地区演习中频繁亮相,强化威慑。军事专家认为,其未被击落并非运气,而是技术与战略的结合。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