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重病不起,李治声泪俱下问道:“父皇,您走了,儿臣应该重用哪些人?

名城探寻 2025-10-02 22:58:28

649年,李世民重病不起,李治声泪俱下问道:“父皇,您走了,儿臣应该重用哪些人?”李世民叹了口气,忧虑地说:“有无忌、遂良在,大事你不用担心。唯独有一个人,你无恩于他,恐怕日后他无法尽心辅佐你!” 李治听得心头一紧,忙追问是谁。李世民的目光掠过帐外,缓缓吐出两个字:“李勣。” 这话里的分量,李治瞬间领会。 他虽久居东宫,却也深知李勣的威名——这位原名徐世勣的老将,十七岁就投奔瓦岗寨,后来随李密归唐,被李渊赐姓李,又因避李世民名讳改单名勣。他镇守并州十六年,击退突厥无数次,被李世民称作“国之长城”,这样的人物怎会让父皇如此忧心? 李世民似是看穿了他的疑惑,喘息着补充:“李勣才智有余,可他一生征战,只认恩义不认情面。朕待他不薄,可你从未对他有过恩惠,他凭什么对你俯首帖耳?” 这话戳中了要害。 李勣的忠义向来有原则,当年李密战败归唐,他手握河南十多郡地盘,不直接降唐却把土地户籍交给李密转呈,只为不背旧主,这样的人绝不会因太子身份就轻易臣服。 一旁侍立的长孙无忌悄悄点头,他太清楚李世民的考量。自己是李治的亲舅舅,自太原起兵就追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是核心谋划者,对李治向来倾力维护,忠诚度无需置疑。 褚遂良更不必说,当年李承乾被废,李世民偏爱李泰,是褚遂良直言“哪有君王杀子传弟的道理”,才让李世民幡然醒悟,当场立李治为太子。这两人是死保李治的,自然无需担忧。 李勣的处境却完全不同。他出身瓦岗系,与关陇集团没有牵连,在军中威望极高,这样的力量若不能为新君所用,就是最大的隐患。 李世民盯着李治,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现在就贬他去叠州当都督,他若接旨就走,不拖泥带水,你继位后就召回他,封仆射之职,这份恩义他必记在心里。他若犹豫观望,就立刻杀了,绝不能留后患。” 李治用力点头,把这话刻进了心里。没过几日,圣旨传到李勣府中,同中书门下三品的高官突然被贬去偏远叠州,满朝哗然。 可李勣连家都没回,接了圣旨就带着几个随从启程,沿途连驿站都没多歇。消息传到翠微宫,李世民紧绷的脸终于松弛了些,他知道,这个老臣读懂了自己的用意。 当年五月,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 他登基当月就下旨,召李勣回京任洛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参与机要。次年又拜李勣为尚书左仆射,真正做到了父皇“先抑后扬”的安排。李勣对这份提拔感激涕零,从此对李治死心塌地。 没人想到,这份安排后来竟成了李治掌权的关键。继位初期,长孙无忌以国舅身份辅政,权势熏天,借房遗爱谋反案铲除了吴王李恪等异己,关陇集团几乎垄断朝政。 655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激烈反对,褚遂良甚至当庭辞官力谏,把李治逼得下不来台。 就在僵局之际,李治私下问李勣的意见。李勣只淡淡一句:“立后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给了李治打破僵局的底气。 他借着李勣代表的军方力量,硬是顶住压力废王立武,随后逐步清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势力,彻底掌控了皇权。褚遂良被贬谪流放,直到多年后武则天称帝,才念及他的忠诚为其平反。 李治后来的作为,也渐渐跳出了“懦弱”的标签。他派李勣平定高句丽,了却父皇毕生心愿,将唐朝疆域扩至巅峰;修订《永徽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的典范; 完善科举,让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路。这些功绩背后,都离不开李勣的辅佐,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李世民临终前那番关于“恩义”的算计。 帝王心术从来都是如此,没有绝对的信任,只有精准的制衡。李世民算准了李勣的隐忍,算准了李治的需要,更算准了朝堂势力的平衡。他用一场贬谪与提拔,既为儿子留了肱骨之臣,又埋下了制衡门阀的伏笔。 权力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托付,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李世民的担忧与布局,最终化作了李治掌权的阶梯,也让大唐的盛世得以延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