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人士在纠正“反共”立场!她说:过去国民党反共,是认为国民党比共产党好,但

可爱卡梅伦 2025-10-02 09:48:16

台湾知名人士在纠正“反共”立场!她说:过去国民党反共,是认为国民党比共产党好,但事实证明:打仗也打不过共产党,治国理政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过去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那个时候,大陆还很贫穷的,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十几亿人脱贫了,而且一下子就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领域也是遥遥领先,那我们现在台湾还在反共,反什么呢?反对脱贫?反对科技进步?难道台湾还有什么政绩比大陆强?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比不过大陆一个“手指头”!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一件大好事,是造福台湾人民的大好事! (摘自与时俱进开创新文段) —— 我把这段视频转发到群里,立马炸锅。有人丢表情包:一只熊猫摊手——“就这?”。有人秒回“绿营洗脑”,紧跟着被踢出群。其实不怪大家火气大,岛内政坛早把“反共”当成日常维他命,早晨不吃,整天没精神。可维他命吃多了也会肾亏,得有人喊停。这位大姐敢当众掀桌子,算是把窗户纸捅了个大窟窿,风呼啦啦往里灌,挺凉快,也呛人。 先别急着鼓掌,更别急着骂娘,把她的账算细一点。她说打仗没赢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八百万部队打到最后只剩金门炮声,这是史实;她说治理差十万八千里——台湾现在还在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捷运图纸,而大陆高铁网已经织到青藏高原,也是事实;她说脱贫、科技、经济体量,一连串数字甩出来,像打台球,一杆清袋,挑不出毛病。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比不过,为何还要反? 答案其实不新鲜:反共早成了某些人的饭碗。选举一到,广告牌、宣讲车、政论节目,三件套齐上,口号震天响——“抗中保台”“自由世界前线”。听起来热血沸腾,背后账本更热血:一场造势晚会烧掉两千万新台币,电视名嘴喊一集五十万,连“反共”贴纸都能网购,十块钱三张,包邮。观众图个情绪爽,商家数钱手抽筋,只剩中间那群真信“明天就开战”的大爷大妈,去超市抢泡面抢到手抽筋。说白了,恐惧是门生意,越恐慌,越赚钱。 再说“四小龙”老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钱淹脚目,大陆刚改革开放,确实一个天一个地。可风水轮流转,芯片厂搬去南京,苹果供应链扎在郑州,高雄港的货柜量被宁波甩出几条街。昔日“小龙”如今变成“小确幸”,靠文创咖啡、猫空缆车撑门面。有人硬拗:“我们有人情味。”人情味能当饭吃?年轻人低薪、高房价、一例一休,连婚都懒得结,人情味再浓也抵不过现实寡淡。大姐一句“比不过一个手指头”,难听,却是大实话。 那统一到底香不香?岛内媒体爱放“一国两制”负面新闻,可身边悄悄发生的事更有说服力。台商老王,早年在东莞开鞋厂,回台湾嫌水电贵,又把二厂迁回昆山,现在每天视频遥控,订单接到手软;小廖是程序员,远程给字节跳动写代码,人在台北领人民币薪水,房贷三年清零;还有台南的表妹,嫁到厦门,周末高铁一小时到深圳喝喜茶,发朋友圈配文:“比去台北方便”。生活是最诚实的投票器,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当然,统一不是魔法棒,一挥就全员暴富。香港的例子摆在那儿:机会变大,摩擦也多,需要磨合、适应、甚至阵痛。但至少方向明确:大市场、大产业、大未来。留在井里,天只有圆口大;跳出去,才知道海岸有多长。大姐把话挑明:统一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给台湾一张新的船票,船开往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深海,谁上谁知道。 有人担心文化被“稀释”。我反倒觉得,中华文化的根在台南孔庙、在鹿港龙山寺、在布袋戏里,大陆游客排着队来看,哪里会消失?真要怕,也该怕自己被边缘化——当闽南语歌仔戏在大陆短视频爆火,而台湾年轻人只会哈日哈韩,谁丢谁捡,一目了然。文化从来不是零和,是乘法:市场越大,声音越响。统一,是让台语歌、卤肉饭、日月潭一起登上世界舞台,而不是困在岛内自嗨。 写到这里,想起我同学阿哲。他在台中做无人机配件,去年订单被大陆公司砍半,急得团团转。我劝他:“干脆把厂迁到昆山,离供应链近,运费省一大截。”他犹豫:“会被统战吗?”我翻白眼:“钱进你口袋,别人还能掏走?”今年清明他回台湾,脸圆了一圈,钱包鼓了,酒过三巡拍我肩膀:“早听你的,少掉多少头发!”看,这就是现实:政策喊破天,不如账户数字跳得实在。 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只不过“民心”需要时间去拨开烟雾弹。大姐的炮轰,像一剂泻药,让多年积郁的虚假恐惧拉个干净。接下来,不如坐下来算账:就业、市场、能源、科技、国际空间,哪张表对老百姓最有利,就选哪条路。政治可以吵,生活得继续;吵归吵,别把日子吵没了。 最后留一道作业:假设明天开放“统一公投”,你会怎么投?别急着回答,先打开钱包看看余额,再打开地图看看世界,再打开招聘网站看看机会,然后闭上眼,听一听心里最实在的声音。答案就在那里,谁也骗不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