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信源:环球时报——乌军兵源陷入枯竭危机?准备大量动员女性上前线) “我们的人消耗得太快了”,一位乌克兰女兵的话,像一声悲鸣,撕开了战争最残酷的真相。而在另一端,俄军的“柳叶刀”无人机,正像外科手术般,一层层精准地剥掉乌军的防御。这已经不是一场争夺城市的战争,胜负的天平,取决于一个国家生命力的流失速度。 这场冲突,已经彻底演变成一场以瓦解对手整个社会系统为目标的绞杀战。 俄军的打法变了,不再是硬碰硬的冲锋。他们用“柳叶刀”无人机拔掉乌军的防空哨,从“猎豹”到S-300,让天空彻底洞开。然后,1.5吨重的FAB-1500“地震炸弹”从天而降,精准砸向那些曾被视为“安全屋”的地下工事。 就在9月11日,一枚这样的炸弹击中了波克罗夫斯卡亚矿的通风井,曾经坚固的煤矿巷道瞬间塌方,据说上千名乌军士兵被活埋。这套战术,就是要把乌克兰士兵从一切掩体后逼出来,让他们赤裸裸地暴露在炮火之下。 他们还玩起了“弹性消耗”,用高频率、小股部队在多点施压。这种战术就像用钝刀子反复拉锯,逼得本就兵力不足的乌军疲于奔命。有消息说,顿巴斯前线一些旅级部队的编制,甚至只剩下三成。 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碾压。温压弹爆炸后,能将混凝土和人体组织熔合成胶状物。这已经超越了杀伤,目的就是从精神上彻底摧毁守军的意志。 战场的失血,正以可怕的速度传导至整个国家。开战时的25万现役部队基本打光了,紧急动员后凑了88万人,但辽阔的战线上依旧是捉襟见肘。ISW估算,到今年年初,乌军累计损失可能高达70万;而CSIS的数据则是40万。 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都指向一个事实:乌克兰的人力资源正在逼近极限。征兵年龄已经降到了18岁,那些18到25岁的年轻人,本该是国家的未来,现在却成了战场上最主要的消耗品。 前方在流血,后方则在“失智”。战争催生了950万难民,其中每10个人里,就有4个是IT专家或医生。与此同时,约65万青壮年男性想方设法逃离了乌克兰,以至于征兵人员不得不冲进健身房和疗养院里抓人。 一个国家的根基正在被掏空。 人口结构发出了最危险的警报。乌克兰的年龄中位数已经攀升到41.8岁,而预计今年的新生儿数量,将比战前暴跌近六成。战争不仅在消灭现在的生命,更在扼杀未来的希望,一个巨大的人口黑洞正在形成。 这种极限消耗,正在撕裂整个社会。GDP暴跌35%,曾经的“欧洲粮仓”农业产量腰斩,300万儿童无法上学。整个国家被迫从发展模式退回到生存模式,而教育的中断,意味着未来的人力资本将出现断崖式下跌。 女兵数量激增到10万,占总兵力一成,这并非什么进步的标志。她们抱怨北约的防弹衣根本不合身,只能拿卫生巾当鞋垫。这是国家在人力耗尽下的无奈之举,是社会秩序在重压下的扭曲变形。 国际援助就像往一个漏水的桶里倒水。欧盟计划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提供1300亿欧元的援助,但只要消耗的源头还在,任何外部输血都赶不上失血的速度。这已经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 在基辅的一家医院外,一位母亲正焦急地等待孙辈的降生,她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忧虑。联合国的预测给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如果明年能停火,乌克兰人口或许能维持在2000万;如果战争继续,到本世纪末,这个数字可能会降到1530万。 那意味着,每三个人里,就有两个会消失。时间,正在飞速流逝。
[中国赞]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
韫晓生
2025-10-01 17:48: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