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2025年9月广东德庆,一男子重病住院却没钱做手术,妻子为给男子做手术,在网络平台上筹集善款,可刚凑够4万元,男子就突然病逝了。 男子去世后,男子父母认为这4万元善款是男子的遗产,要求妻子交出来,在被男子拒绝后,男子父母直接将儿媳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这钱是捐给我儿子治病的,他走了就该是遗产!” 广东德庆县李先生父母的这句话,让 4 万剩余众筹款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当儿媳以 “要还外债、捐爱心” 为由拒绝分割时,这场纠纷从家庭协商闹到法院庭审,最终的判决不仅厘清了法律边界,更揭开了众筹善款 “特定目的属性” 的关键争议。 而众筹平台工作人员的解读、爱心捐赠者的反馈,更让这场争议多了几分社会视角。 在 “某某筹” 平台负责合规审查的张经理,全程关注了这起案件。“我们平台每天都会收到类似咨询:患者去世后剩余善款该怎么处理?” 张经理透露,李先生妻子发起的众筹项目,在审核时就明确标注了 “用途; 李先生癌症治疗”,且附带了完整的医疗证明材料,“这类定向筹款项目,善款的‘目的属性’远大于‘个人归属’,捐赠者的核心诉求是‘救人’,而非给患者家庭送‘意外之财’。” 他还提到,平台规则中早已明确:“未用完善款需用于与原求助目的相关的支出,或捐赠给同类公益项目”,这也是李先生妻子拒绝分割的重要依据之一。 2021 年李先生确诊时,这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困境,曾牵动无数爱心人士的心。 在广州工作的陈女士,当时看到朋友转发的众筹链接,毫不犹豫捐了 200 元:“我捐钱是希望能帮李先生多撑几天治疗,不是让他家人在他走后分这笔钱。” 像陈女士这样的捐赠者不在少数,记者联系到 5 位当时的捐赠人,他们均表示 “若知道善款会被当作遗产分割,当初不会捐款”。 其中一位退休教师更是直言:“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辜负了大家的善意,以后谁还敢信众筹?” 而在李先生家中,这场争议的爆发早有伏笔。李先生去世后,其父母偶然从亲戚口中得知 “善款还剩 4 万多”,便立刻上门要求分割。 “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没收入,儿子治病我们也掏了钱,分点钱怎么了?” 李先生父亲的说法,代表了部分老人对 “遗产” 的传统认知。 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与儿子相关的钱,就该属于儿子的个人财产。可儿媳却有不同的账本:“治疗期间借了亲戚 3 万多,办后事又花了 1 万多,这些外债难道不该用善款还?” 她还提到,同病房有位患者因没钱停药,她本想把剩余善款捐出去,“现在倒好,公婆把我和孩子都告了,哪还有心思管别人?” 庭审现场的证据交锋,更凸显了善款属性的关键差异。李先生父母提交的亲属关系证明、家庭支出记录,试图证明 “对儿子有经济付出,应参与遗产分配”; 而儿媳提交的材料更具针对性:除了众筹页面截图、医疗收费票据,还有一份由 12 位爱心捐赠人联名签署的《情况说明》,上面写着 “我们捐赠是为帮助李先生治病; 不同意将善款作为遗产分割”。更关键的是,法院调取的平台后台数据显示,该众筹项目的 “捐赠留言” 中,98% 以上包含 “祝李先生早日康复”“用于治疗” 等表述,进一步印证了 “定向捐赠” 的性质。 法官在判决时,特意引用了《慈善法》相关条款:“捐赠人对捐赠财产的使用有明确要求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 结合本案,法官指出:“李先生一家对善款仅享有‘按目的使用’的权利,没有所有权,因此不符合遗产‘个人合法财产’的定义。” 最终驳回诉求的同时,还建议剩余善款优先偿还 “为李先生治病产生的外债”,剩余部分捐赠给医院癌症救助项目,这一判决,既符合平台规则,也呼应了捐赠者的初衷。 如今,李先生妻子已用剩余善款偿还了 2.8 万元外债,剩下的 1.2 万元,在 “某某筹” 平台协助下,定向捐赠给了德庆县人民医院的 “癌症患者应急救助基金”。 该基金负责人表示,这笔钱已帮助两位贫困患者支付了急需的化疗费用。 而李先生父母虽对判决结果仍有不满,但经亲友劝说后,未再提起上诉。这场持续数年的纠纷,最终以 “善意延续” 收尾,也给更多人提了醒; 众筹善款承载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无数陌生人的信任,这份信任,不该被当作遗产分割,而该被当作爱心传递。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5-09-26《广东一男子病逝,父母把儿媳告上法庭,要求继承4万元“众筹款”,法院:驳回诉求》
“人心不足蛇吞象!”2025年9月广东德庆,一男子重病住院却没钱做手术,妻子为给
盘盘鸭
2025-09-30 23:52: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