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红的一个帖子,不经意间不仅在日本疯传,更是在全世界疯传,隔着屏幕都感到可怕。 继加拿大后,这个问题真是越来越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重视了。很多国家本意是想引进年轻劳动力,解决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引进的人素质良莠不齐,随之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们的K签证也快开始了,希望审批者都能拿着一把严格的戒尺,严格再严格。 日本女孩荒木佐保里的故事像个现代童话。她在X平台发了张普通的工作照,配文只是简单的“早上好”。这张照片却意外获得了8000万的展示量,连马斯克都参与了转发。这种病毒式传播让人惊叹,也让我们看到网络时代影响力的不可预测性。 K签证即将在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为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推出的新政策。它面向STEM领域的专业人才,无需国内雇主担保即可申请,审批周期已压缩至15个工作日。这种效率展现了我们引进人才的诚意和决心。 印度已有近5万名科技从业者将目光投向中国。美国H-1B签证费涨至10万美元后,许多印度人才将K签证视为“美国梦的替代方案”。这既是我们吸引全球人才的机遇,也对审核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历造假风险确实存在。南亚地区有的“文凭工厂”甚至以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20元)出售虚假计算机学位证书。若不对“知名高校”定义进行明确,并建立严格的认证机制,可能会让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 国内就业市场的平衡也需要考虑。有声音担忧外籍人才涌入可能加剧就业竞争。同时,要避免给外籍人才“超国民待遇”,以免引发本土人才的相对剥夺感。 加拿大和欧洲的教训告诉我们,宽松的签证政策可能引发链式移民。英国移民部门就发现“每张印度签证背后藏着20个潜在移民”。文化隔阂若处理不当,会增加社会管理难度。 K签证的设计其实很有针对性。它填补了R字签证(顶尖人才)与Z字签证(普通工作者)之间的空白,让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更便捷地参与中国科研。 建立“三级防火墙机制”或许是个办法。从源头筛选、动态跟踪到本土融合,全方位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和融合效果。比如要求人才定期提交研究进展,未达标的缩减停留期。 苏州工业园区已推出“科研便利包”,包括快速接入国家级实验室、优先参与政府科研项目的资格。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能让真正的人才来了就能发挥作用。 全球化时代,封闭没有出路。当美国在民粹主义中关上大门时,中国的开放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开放引才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现在搞K证的这帮人和几年前要放开移民那帮人是不是同一批人?最近K字签证落地
【1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