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本没有一个明白人?答案很讽刺: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 其实日本高层早就明白,美国不是个好惹的对手。在日本内部,为是否要与美国硬碰硬,争论了很久。有人清楚美国的家底不仅厚,打起仗来能量还特别大。 可当时的情况逼着日本不得不冒险:中国的抗战已经让日本疲于奔命,他们在中国占了不少地方,可真正牢牢控制住的只是一部分。 随着抗日武装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日本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像往无底洞里填,脱不了身。 战事一拖再拖,日本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日本本想着速战速决,打一场痛快仗,结果成了消耗战。每打一步,就得多付一分代价,越往后越难走。 而且日本国内的情况也不好,到了四十年代初,石油成了最大的问题。日本工业和军队全靠从外边进石油,这些能源最主要都来自美国。 美国前期还在观望,后来看日本不收手,在亚洲越搞越大,最终一咬牙,彻底切断了石油和其他资源的出口,等于把日本脖子上紧了绳子。 日本高层算了算账,按照日本的石油库存,再撑几个月就弹尽粮绝。这个时候,根本没什么选择余地。 决定偷袭珍珠港,不是因为日本高层看不清形势,而是被迫押上最后一把赌注。他们想着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大破美国太平洋舰队,也许能逼美国和谈,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 可惜虽然袭击让美国损失不小,但美国的反应速度特别快,工厂连夜加班,战舰、飞机一批批下水。 日本原本想拖住美国,结果把美国彻底激怒了。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全面动员,日本这点家底根本扛不了多长时间。 随着美国加入战局,从亚洲到太平洋,局势就彻底变了。日本不得不同时对付中国和美国两个大麻烦。太平洋上一轮轮的反击,日本的舰队难以为继,补给线被不断切断。 中途岛一役后,日本失去了海上主动权,太平洋的天平倒向了美国。同时,国内资源干涸,工厂难以为继,士兵的士气一天天下滑。 中国战场也没法轻松收场,反抗力量反而越来越强,给日本部队制造了更多压力。 其实这种局面不是一时之间造成的,背后是日本领导层对战争成本的轻视,以及对美国实力的错误估计。 如果当初日本选择暂时退让,腾出空间对话,也许能避免正面硬杠美国,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冒险。这一决策最终把日本拖入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说到底,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决定,更多是无路可退时的孤注一掷,而不是信心十足的进攻。事实也证明了盲目冒险,遇到的往往是更大的危险。 这给后来人提了个醒,不管处于多大的压力和困境里,最重要的还是看清形势、量力而行。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