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这四个被点名的国家,恰好代表了冲突的直接参与方和左右战场走向的关键外部力量,每个名字背后都反映了俄罗斯对当前战略困境的判断与应对逻辑。 乌克兰作为直接冲突方,自然是俄罗斯核威慑的首要目标。 梅德韦杰夫曾强调,如果乌克兰在北约支持下成功夺取俄罗斯领土,俄方将根据2020年签署的核政策文件动用核武器。 这一表态直接将乌克兰行动与俄罗斯的生存威胁挂钩,试图通过划出红线来遏制乌军的进攻势头。 德国和英国则代表了欧洲内部对乌支持的主要力量,尽管两国与俄罗斯并无直接交战,但梅德韦杰夫曾用“布鲁塞尔芽菜”和“英式炸鱼薯条”的比喻暗示欧洲国家在俄美博弈中如同“菜单”上的菜品,其命运由大国决定。 这种隐喻背后,是俄罗斯对欧洲持续军援乌克兰的强烈不满,试图通过核威慑瓦解西方联盟的统一战线。 美国作为北约的主导者,一直是俄罗斯核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 从2011年梅德韦杰夫威胁在北约反导问题上“共建或部署核导弹”,到2025年与特朗普的“核潜艇互呛”,俄美核博弈始终是双方对抗的底层逻辑。 梅德韦杰夫此次点名美国,既是对其介入冲突的警告,也是对俄美战略稳定框架崩塌的一种回应。 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并非空洞威胁,而是有明确的文件支撑。 2024年普京签署的新版核威慑政策明确列举了六种可能触发核反击的情况,包括俄盟国遭受侵略、敌方发动大规模空天进攻等。 这一政策通过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将常规冲突与核升级直接关联,迫使西方在援助乌克兰时不得不权衡“战争升级为核冲突”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梅德韦杰夫也多次强调,核战争意味着“人类终结”,俄罗斯的真正目的是避免灾难而非发动灾难。 这种“既示强又降温”的表述,反映了俄罗斯核战略的双重性:一方面通过极限施压争取谈判筹码,另一方面为避免彻底失控留下回旋空间。 从历史角度看,梅德韦杰夫的言论延续了俄罗斯在战略压力下“以核促和”的一贯思路。 2016年他曾提出“新冷战”概念,但随后澄清其意图是警示西方而非寻求对抗;2022年普京命令核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也是应对西方“侵略性发言”的即时反应。 这些行动本质上都是通过核威慑弥补常规力量的不足,为外交谈判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俄乌冲突陷入僵局,西方军援持续加码,俄罗斯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梅德韦杰夫此时抛出“核打击四国”言论,既是对内稳定民意的姿态,也是对外测试西方团结度的试探。 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边缘政策”如同一场豪赌,一旦误判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灾难。 国际社会需清醒认识到,核战争没有赢家。 正如梅德韦杰夫所言,人类应尽一切努力避免核战争爆发。 而要化解当前危机,各方或许需要重温梅德韦杰夫另一句看似戏谑却暗含深意的话:“餐厅里只有俄罗斯和美国”——真正的解决方案,可能终究要回到大国之间的直接对话与利益平衡。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