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现在愁遍全网,最难受的不是卖广场也不是被限高,而是当年那句一个亿的小目标,现在听起来像句玩笑话。 2025年7月,71岁的王健林又因为1.86亿元被限制高消费。这笔钱对九年前的他来说,可能真不算什么。但累计超过76亿元的执行金额,加上旗下核心股权接连被冻结,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如今连1.86亿都拿不出来,确实让人感慨。 看看万达这几年的动作,真是在断臂求生。光是2025年5月,就把北京、广州、成都等48个核心地段的万达广场,以500亿元打包卖给了太盟资本等机构。从2023年算起,已经卖掉超过80座广场,差不多是巅峰时期家底的五分之一。就连酒店管理公司也整体出售,204家酒店换了不到25个亿。这些都是曾经能下金蛋的母鸡。 2017年,王健林把文旅项目和酒店卖给融创、富力,收了637亿,当时说是三赢。如今再看,富力酒店亏损,融创文旅也难言成功,那更像是一次无奈的提前撤退。万达靠商业地产起家,踩准了城市化的步点,用订单地产模式快速复制,最高峰时全国有500多座万达广场。那种扩张速度,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杠杆支撑。 问题就在于,旧模式行不通了。高杠杆在行业上行时是翅膀,在下行时就成了枷锁。2018年那笔340亿的投资,带着对赌协议,成了悬在头上的剑。A股没上成,港股四次递表失败,几百亿的回购压力实实在在。再加上电商分流、商业体过剩,靠收租过日子的模式越来越难。 有人在新偶遇他,说整个人瘦了不少,蹲在路边休息,早已不见当年走路带风的样子。从三次登顶首富到四处卖资产保命,这种起伏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他现在最关心的,恐怕真就是“活下去”这三个字。 不过,万达倒也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卖了那么多广场,但多数还是由万达团队继续运营,管理着超7000万平米的物业,今年五一假期销售额还有60多亿。它的运营能力依然是值钱的资产。只是未来的路,注定是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从胆子大变成活得稳。 王健林和万达的这段经历,更像是一堂公开课。它告诉人们,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模式,时代转身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曾经的辉煌是真实的,当下的困境也是真实的。不知道他深夜会不会想起2016年说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时的场景,那一年,他一定没想到,九年后连这个小目标都成了难题。
王健林卖了85座万达广场!这是真豁出去砸锅卖铁还债了。谁能想到啊,当年张口就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