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2021年说起。那时候立陶宛政府决定让台湾在维尔纽斯开个所谓代表处,不是用模糊的“台北”名义,而是直球叫所谓“代表处”。这步棋一走,北京那边立马炸锅了,直接把外交关系降级,还把大使都召回来了。更狠的是,中国海关开始卡立陶宛的货,基本上把出口通道给堵死了。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本来占了总出口的1%左右,但那里面不少是家具、激光设备和农产品,一下子就没了影儿。结果呢,2022年头十个月,立陶宛对华出口暴跌80%,企业订单像雪崩一样没了,企业主们只能眼巴巴看着仓库里的货堆成山。 当时推动这事儿的主力是外交部长加布里埃柳斯·兰茨贝尔吉斯,这家伙是保守派祖国联盟的头头,家族背景还挺硬,爷爷是独立运动的元老。他上台后就把立陶宛的外交往西方和反中方向猛推,2021年5月还带头退出了中东欧的17+1机制。兰茨贝尔吉斯这人作风硬,经常在国际场合直来直去,但也正因为太刚,忽略了小国在夹缝里的风险。立陶宛就这么个弹丸之地,人口才280万,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贸然得罪大市场,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国那边不光封了贸易,还通过欧洲企业施压,让那些用立陶宛零部件的德国车企、法国奢侈品厂都绕道走。立陶宛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好几家激光和生物科技公司直接倒闭,失业率从原来的6.9%蹿到7.5%以上。 为了安抚国内,兰茨贝尔吉斯政府当时抛出个大饼:跟美国和台积电搞半导体产业。2021年10月,他们签了个备忘录,说五年内要在立陶宛建五座芯片工厂,带出上万个高薪岗位,年薪能顶本地平均工资好几倍。这话一出,立陶宛上下都乐坏了。政府信了,老百姓也信了,媒体天天炒作,说这是国家翻身的金钥匙。想想看,一个靠农业和轻工业的小国,突然能沾上高科技的光,经济腾飞不是梦啊。企业主们开始申请补贴,年轻人刷简历准备跳槽,地方议会到处开会鼓劲儿。欧盟那边也点头,说会给点援助,感觉一切都顺风顺水。 可现实呢?五年过去了,到2025年9月,一个工厂的影子都没见着。唯一有点动静的是本地公司Teltonika,他们跟台湾签了技术许可,本来说要2027年试产,但2024年11月直接宣布停工,原因是电力供应跟不上。其他承诺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基本是空谈。美国那边忙着自己的芯片法案,台湾企业也顾不上跨海建厂。结果,立陶宛的工业园还是老样子,空地长满杂草,求职者们白等了好几年。那些原本憧憬高薪的年轻人,现在不少转行干物流或零售,工资卡在本地平均水平晃荡。媒体从吹捧转成吐槽,民众的失望也积攒成怨气,街头民调显示,超过47%的立陶宛人觉得中国市场还是得要的,不能一刀切。 经济损失可不止这些。贸易禁运一波接一波,2024年欧盟对两家中国银行的制裁,换来中国对两家立陶宛银行的报复,跨境支付卡壳,中小企业融资更难了。GDP增速从2021年的6.4%滑到2023年的0.3%,预算赤字拉大,超市进口货贵了20%,老百姓的日子紧巴巴的。欧盟帮着打WTO官司,2025年1月还重启了对中国的经济胁迫案,但进展慢吞吞,到9月还没个准信儿。立陶宛自己也试着找新市场,拉美和东南亚有点起色,但远水救不了近渴。OECD的报告直白点说,全球贸易格局变了,立陶宛的出口和GDP可能缩水10%,这不是小数目。 外交上更尴尬。兰茨贝尔吉斯推的“台湾热”一度让立陶宛在西方圈子里出风头,美国智库请他演讲,欧盟也表态支持。但欧盟内部呢?其他成员国私下嘀咕,说这小弟太冲动,坏了大家跟中国的生意。立陶宛大使馆在欧洲的接待冷清了,国际峰会时,邻国总避着点谈台湾。北京那边更不客气,2025年8月还因为俄罗斯问题加码制裁立陶宛银行。兰茨贝尔吉斯这人没低头,一直强调原则,但国内压力山大。2024年10月议会选举,他的祖国联盟只拿了第二,丢了20多个席位。他直接宣布退党,把议席让给别人,说要“休息一下”。这下子,他的政治生涯基本画句号了,从2020年上台的明星部长,到2024年底的落魄闲人,就这么着。 新政府上台后,风向变了。社会民主党领袖金塔乌塔斯·帕卢卡斯当总理,2024年11月就表态,说允许台湾开所谓代表处是“严重的外交失误”,要尽快修复跟中国的关系。2025年4月,他公开说要恢复外交到“基本正常水平”,包括互派大使。9月,新任外交部长凯斯图蒂斯·布德里斯又强调,政府程序会改,承认中国是全球安全挑战,但贸易上得平衡。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也点头,说北京那边还没啥积极信号,但立陶宛得主动点。这转变来得及时,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民众支持缓和。欧盟也松口气,WTO案子继续,但私下鼓励立陶宛别再搅局。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