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美国这一手对我们影响这么大!9月24日,根据美国彭博社报道,彭博社称,由于美国7月停止发放出口许可,中国本土飞机制造商中国商飞已将旗舰机型C919的交付目标,削减了三分之二。 信源:中国商飞据报大幅下调C919飞机交付目标发布/2025年9月24日13:28 2025 年 7 月,美国正式停止向涉及航空设备等关键领域的中国企业发放新出口许可,同时冻结部分既有许可的续期审查。 这绝非普通的贸易限制,而是一把精准插向中国航空业 “咽喉” 的利刃: 管控清单上,喷气发动机核心技术、飞机制造专用精密机床、特种复合材料等关键物资赫然在列,每一项都直接关乎中国商飞等本土企业的供应链生死。 禁令的冲击力很快在产业端显现,最直观的便是中国商飞将 C919 的年度交付目标砍掉三分之二。 如此剧烈的震荡,根源在于 C919 供应链深处尚未填补的 “短板”:尽管整机 70% 以上部件实现国产化,但最核心的动力心脏 ——LEAP-1C 发动机, 仍依赖美国 GE 航空航天与法国赛峰集团的合资生产线,而美国的出口许可正是保障这一核心部件稳定供应的 “生命线”。 许可停发后,发动机交付链条应声断裂,生产线即便想满负荷运转也 “无米下锅”。 雪上加霜的是,禁令还波及飞机机身加工所需的五轴精密机床、机翼复合材料专用黏合剂等关键耗材,部分车间因缺料不得不放缓节奏。 回溯中国商飞的成长路,每一步都浸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突围汗水,如今的困境更显令人揪心。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运十客机曾划破天际,带着国产大飞机的憧憬冲上云霄,却因当时技术基础薄弱、配套产业滞后,最终遗憾下马。 这份遗憾,成了中国航空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直到 2008 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工业体系的日渐成熟,中国商飞正式成立,接过了国产大飞机的接力棒。 从支线客机 ARJ21 历经数百次试飞、攻克无数适航难题最终取证,到 2017 年 C919 在浦东机场首飞时引擎轰鸣震彻长空, 再到 2023 年搭载乘客完成商业首航、开启民航新时代,商飞用十五年时间走完了欧美同行数十年的征程,一点点搭建起 “ABC”(空客、波音、商飞)三足鼎立的市场期待。 要知道,C919 瞄准的单通道客机市场,是全球民航业需求最旺盛的领域,仅中国市场未来二十年就有数千架同级别飞机的替换需求 一旦站稳脚跟,不仅能打破波音、空客的长期垄断,更能带动国内航空产业链上万家企业升级,这份潜力,本是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重要希望。 美国如此精准地将矛头对准中国商飞,骨子里是对自身产业霸权的执念与战略遏制的算计。 波音公司作为美国制造业的 “名片”,近年来已因 737 MAX 系列安全事故、全球订单下滑陷入困境,若再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民航市场,其行业地位将摇摇欲坠。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战略遏制,美国妄图通过切断核心技术供应,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阻止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突破。 正如美国商务部在文件中直白表述的,出口管制就是要 “审查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出口”,这份不加掩饰的遏制意图,暴露了其维护霸权的真实面目。 这场禁令带来的阵痛,再次以最深刻的方式印证:核心技术只有攥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安全。 中国商飞的困境并非个例,从半导体领域的芯片卡脖子,到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再到如今航空发动机的供应难题,诸多领域的挑战都指向同一个答案 —— 自主创新才是破局之道。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从未停下替代研发的脚步:商飞联合国内科研机构研发的 “长江 1000A” 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已进入高空台测试关键阶段; 飞机机身加工所需的五轴精密机床,国内企业也已研制出可替代型号,逐步在生产线验证使用;就连曾依赖进口的机翼复合材料,如今也有本土企业实现量产。 美国的打压或许能延缓进程,却挡不住中国产业突围的决心。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