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伟大的, 他是中国导弹之父; 宋文骢也是伟大的,他是歼击机之父;

名城探寻 2025-09-27 13:50:53

钱学森是伟大的, 他是中国导弹之父; 宋文骢也是伟大的,他是歼击机之父; 马伟明同样也是伟大的,他是海洋版的钱学森。 宋文骢的伟大,藏在歼击机划破长空的轰鸣里。1930年在云南出生的他,童年里,防空警报和硝烟是家常便饭,“九一八”的创伤让他从小就琢磨“怎么造出能打中的武器”。 19岁参军,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空军机械师经历,让他亲眼见惯了战机落后的被动,回国后考入哈军工,一头扎进飞机设计,立志要走自主研发的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急需第三代战机,国外却竖起技术铁幕。1982年,引进法国幻影2000技术遭拒,宋文骢在内部会议上拍案而起:“核心技术买不来!” 那时的611所连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他带着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验证数据,3000次风洞试验撞毁了40%的模型,硬生生啃下鸭式布局、数字电传飞控等107项技术空白。 1986年,56岁的他被任命为歼-10总设计师,这一扛就是二十年。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这位68岁的老人执意把生日改到这天,用战鹰腾飞的日子标注自己的生命刻度。 马伟明的伟大,藏在深蓝海洋的技术突破里。这位从长江江心小岛走出来的科学家,骨子里带着不服输的韧劲。他太清楚,航母的战斗力核心在弹射,而当时全球只有美国掌握相关技术,且对中国实施严密封锁。 更棘手的是,业内普遍认为电磁弹射必须依赖核动力,常规动力根本撑不起如此巨大的能量消耗。 马伟明偏要走另一条路。他带领团队在挂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实验室里,八年磨一剑,攻克上百项关键技术,率先提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方案。 为测试电磁线圈性能,他亲自钻进设备舱,在高压电弧中冒险抢修;为验证储能稳定性,团队连续千小时盯着设备,记录数万组数据。 这套系统最终实现能量转化率90%,故障率仅为美国福特级的1/5,直接打破“常规动力不能搞电磁弹射”的迷信,让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福建舰的弹射成功,正是这场技术革命的最好证明。没有马伟明团队的突破,歼-15T无法满油满弹起飞,载弹量8吨的它根本发挥不出远程打击优势; 歼-35的隐身突防能力会因起飞限制打折扣,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面积难以成为“空中尖刀”;空警-600更不可能上舰,这款探测半径650公里的预警机,本因起飞速度慢被航母“拒之门外”。 现在,三型舰载机构建起完整的作战体系:空警-600如同“海空大脑”,360度监控战场,同时跟踪200个目标;歼-35化身“隐身保镖”,先敌发现、先敌打击; 歼-15T担当“火力重拳”,精准打击千里外目标。电磁弹射器每45秒就能弹射一架,日均出动量可达300架次,效率是滑跃起飞航母的4倍,这背后全是马伟明团队15年攻关的心血。 三位伟人的轨迹,串起中国国防科技的崛起之路。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在戈壁滩上奠基导弹事业,让中国拥有“大国重器”的根基; 宋文骢在一穷二白中造出歼-10,让中国航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打破空中封锁;马伟明在深蓝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用电磁技术重塑航母格局,支撑海军走向远海。他们身上藏着同一个密码:不畏惧空白,不迷信权威,把国家需要当成毕生使命。 福建舰的弹射轨迹,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精神的传承。从钱学森到宋文骢,再到马伟明,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自主创新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屏障。这种扎根领域、矢志报国的坚守,远比装备本身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