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评价,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以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中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为基础。“他们

阿智通鉴 2025-09-27 11:50:06

英媒评价,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以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中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为基础。“他们没流量、不炒作,却用一辈子干成了让14亿人挺直腰杆的大事!”   先说说钱学森,你可能在课本里见过这个名字,可未必知道他当年回来有多难。   早年间他在美国研究火箭,已经是领域里的顶尖人物,住着大房子,实验室里的设备也是当时最先进的。   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一传来,他立马就想回国——毕竟自己的根在这,看着国家百废待兴,他想回去帮着搞点实在的。可美国哪能放他走?他们知道钱学森的本事,怕他回去帮中国搞国防,直接把他软禁了,这一禁就是五年。   那五年里,他连实验室的门都摸不到,邮件被查,出门被盯,活像个“囚徒”。可他没闲着,把能记住的技术要点都记在小本子上,盼着总有一天能带回中国。   后来还是靠外交谈判,中国用一批美军俘虏换他回来,回国那天,他拎着几箱子笔记,眼里全是劲。   那时候中国搞导弹就是一张白纸,连像样的图纸都没有,他就领着一群年轻技术员,在简陋的厂房里画图、算数据,有时候为了一个参数,能熬上好几个通宵。   就这么一点点抠,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再后来,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试验也成了,这下中国才算真有了能护家的“硬家伙”。   之前国外总拿技术卡我们脖子,说我们造不出导弹,可钱学森用一辈子证明,中国人想干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有了这导弹,咱们在国际上说话,腰杆都硬了一大截。   光有导弹能保家,可老百姓要是吃不饱饭,日子还是不踏实。袁隆平就是帮咱们把“饭碗”端稳的人。   他跟钱学森不一样,很少待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反而天天扎在田里,穿着胶鞋,裤腿上沾着泥,晒得黢黑,旁人见了都笑他像个“泥腿子”,他也不恼,还说“田里才是我的实验室”。   那时候中国水稻产量低,不少地方还得靠救济粮,袁隆平看着农民辛苦一年却收不了多少粮,心里不是滋味,就琢磨着:能不能让水稻多结点籽?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追稻人”,每年都要跟着稻子的生长周期跑,海南的烈日下、湖南的暴雨里,总能看到他蹲在田里的身影,扒拉着稻穗找变异的植株。   有一次为了找一株野生杂交稻,他在海南的稻田里转了十几天,脚都磨起了泡,终于在一块荒田里找到了那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后来这株稻子,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   搞试验的时候更难,有时候刚长出的稻苗,一场台风就全毁了,他就重新再来,一点不气馁。就这么熬了十几年,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产量一下子比普通水稻高了一大截,不光中国的老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连周边国家都来学技术。   现在咱们常说“14亿人吃饱饭不是小事”,可这份安稳,都是袁隆平顶着日晒雨淋,在田里一蹲一辈子换来的。   有了导弹能御敌,有了粮食能安身,可那时候超级大国还拿着核武器威慑咱们,要是没有自己的氢弹,还是会被人“捏软柿子”。于敏就是帮中国造出这枚“争气弹”的人,而且他这一辈子,连名字都藏了28年。   于敏早年研究理论物理,本来有机会去国外深造,可国家说“需要人搞氢弹研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从那天起,“于敏”这个名字就从公开场合消失了,连家里人都只知道他在“搞科研”,具体做什么、在哪做,他一个字都不说。   那时候研究条件有多苦?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大量的数据只能靠手算,他就领着团队围着算盘、计算尺,日夜不停地算,有时候一张图纸要改几十遍,一个数据要核对上百次。   有一次他累得直接晕倒在实验室,醒了之后喝口水,又接着趴在桌子上算,就怕耽误了进度。氢弹研究涉及的技术太复杂,国外一点经验都不分享,他们就自己摸索,硬生生闯出一条路。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比其他国家都快得多。   直到1999年,于敏的名字才出现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单里,这时候家人才知道,他消失的28年,是在为国家造“保护伞”。这枚“争气弹”一出来,国际上再也没人敢随便对中国指手画脚,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有了能威慑四方的力量,这是于敏和团队用28年的隐姓埋名,给14亿人攒下的底气。   这三位科学家,一辈子没追过什么热度,没争过什么名利,钱学森把美国的优越生活抛在身后,袁隆平把一辈子泡在田里,于敏把名字藏了近三十年。   可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为我们筑起了国防的“墙”,一个为我们端稳了吃饭的“碗”,一个为我们撑起了战略的“伞”。   他们没什么流量,却是最该被记住的人——因为14亿人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能安安稳稳过日子,靠的就是他们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执着,靠的就是他们把国家和老百姓放在心里的坚守。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崛起真正的“顶梁柱”。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刘莉

刘莉

2
2025-09-27 13:08

[赞][赞][赞]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