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第三天,黎元洪被推选为总统,当时黎元洪为52岁。 袁世凯一死,北京城就乱成了一锅粥。不是说没人管了,而是想管事的人太多,个个都觉得该听自己的。袁世凯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天,他说什么是什么,底下人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总得过得去。现在天塌了,这帮手底下有兵有权的人,心思就活泛开了,都想出来当那个撑天的人。 乱的根源,说起来有点可笑,是两部法律打架。民国刚成立那会儿,弄了个《临时约法》,算是国家的根本规矩。这老规矩里写着,总统要是干不了了,副总统就直接顶上,这叫“继任”,名正言顺,把剩下的任期干完。可袁世凯后来嫌这规矩碍手碍脚,自己又搞了一套新规矩,叫《中华民国约法》。这新规矩对他自己方便,里头说总统没了,副总统只能临时“代行”几天,管几天事,正经的总统还得重新选。 你看,一个“继任”,一个“代行”,差一个字,意思差远了。“继任”是转正,是老板。“代行”是临时工,是伙计。袁世凯一咽气,段祺瑞这帮北洋的老人立马就把袁世凯那套新规矩给抬了出来。他们弄了个所谓的袁世凯“遗令”,说按老袁的意思,让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 段祺瑞打的什么算盘?他心里清楚得很。让黎元洪“代行”,等于就是把黎元洪给架空了。你黎元洪只是个临时的,大事小情还得我们这些“老人”商量着来。而且新规矩里说要选举,可当时连个正经的国会都没有,怎么选?选不了就一直拖着,黎元洪就得一直这么“代行”下去,当个听话的摆设。段祺瑞自己呢,当他的国务总理,把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里,这才是他想要的。 黎元洪这个人,在当时就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不是北洋嫡系,手里没一兵一卒。当年武昌起义,他是被从床底下拖出来当头儿的,所以得了“床下都督”的外号。他本人脾气也比较温和,不愿意得罪人,各方面都觉得他是个能接受的人物。可没兵权,在那个年代,就等于没腰杆子,说话没人听。段祺瑞他们来“请”他当总统,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就是个牌位,被人家供起来好看的。不去不行,北洋这帮人惹不起。去了吧,这个总统当得憋屈。他就在自己北京东厂胡同的宅子里,天天愁得不行。 段祺瑞他们办事也干脆,很快就让黎元洪办了个简单的就职典礼。黎元洪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他当上总统后签的第一份文件,就是厚葬袁世凯,这都是段祺瑞他们早就准备好的,他签个字就行了。从这一开始,就定下了他这个总统的基调:别人发指令,他来签字。 事情要是就这么定了,倒也简单。可中国那么大,不是只有北京这一个声音。南方的革命党人,像孙中山他们,一直就跟袁世凯不对付,当然也不认袁世凯搞的那套新规矩。他们一听北京那边让黎元洪“代行”,立刻就火了。一封封电报从广州、从云南发过来,话说得很难听,意思就一个:袁世凯那套是伪法,必须作废!国家得按民国元年的老规矩《临时约法》来,黎元洪必须是“继任”,不是“代行”! 南边吵吵嚷嚷,段祺瑞一开始并没太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这帮南方人手里没多少兵,隔着那么远,嚷嚷几句也碍不着他什么事。 他真正没算到的,是北洋自己人里头,有人跟他不是一条心。 这个人就是冯国璋。袁世凯在的时候,段主内,冯主外,两人面子上还过得去。现在袁世凯没了,段祺瑞在北京当了家,大权独揽,冯国璋心里能痛快吗? 冯国璋在南京琢磨了好几天,最后下决心了。 一份电报发到北京,话说得不重,但分量千斤。他公开表示,国家的根本大法只能有一个,袁世凯那套新规矩不合程序,现在唯一能用的,就是民元《临时约法》。他支持黎元洪“继任”。 冯国璋这一表态,一下子就把段祺瑞的算盘给打乱了。这已经不是南方和北方的矛盾了,这是北洋集团内部公开分裂了。冯国璋的意思很明白:你段祺瑞想一个人说了算,没门!我冯国璋也不是吃素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段祺瑞因为冯国璋的电报头疼的时候,上海那边,海军也出事了。海军将领们通电全国,宣布支持护国军,支持恢复《临时约法》,还说北京的命令他们暂时不听了。这下问题严重了。海军一倒戈,东南半壁江山就等于不稳了,这对北京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 段祺瑞这下是真的坐不住了。南方的革命党,他可以不在乎。可手握重兵的冯国璋,他不能不在乎。战斗力很强的海军,他更不能不在乎。他发现自己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里里外外都是反对他的人。他再怎么强硬,也不能跟所有人对着干。没办法,他只能退一步。 最后,段祺瑞以政府的名义发了通电,承认国家的根本大法还是民元《临时约法》。 这么一来,黎元洪“代行”的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他名正言顺地成了“继任”大总统。 这场闹了差不多一个月的风波,总算是收场了。 黎元洪当上了他想要的“正式”总统,南方也达到了“恢复约法”的目的,看起来皆大欢喜。可实际上呢?什么都没变。黎元洪还是那个没兵权的空头总统,段祺瑞还是那个手握实权的强势总理。 北京政府的大权,依然牢牢地攥在段祺瑞和北洋军人手里。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