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

岁月解读师 2025-09-26 21:50:38

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这件事,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宋仁宗即位不久,宫中传来一个让人错愕的消息:寇准在雷州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这位两朝重臣,生前官至宰相,以刚直不阿著称,最终却死于流放之地。 奏报送到仁宗案前,他顿时凝神,寇准的身份极其特殊,他出身关中名门,自幼聪颖,登科及第,历任谏官、枢密使,官至宰辅。 在朝堂上,他敢于直言,维护社稷大义,澶渊之盟时,辽军南下,宋真宗犹豫不决,群臣皆劝议和,唯有寇准力排众议,坚持亲征,最终逼退辽军,保住了江山。 若无此人,大宋或许早已蒙受奇耻大辱,可寇准一生耿直,不肯随俗奉承,真宗晚年沉溺方术,他屡次上疏进谏,结果被贬出京,逐渐流徙岭南。 直到病逝雷州,他依旧身无长物,家中困窘,甚至棺木都是百姓合力置办的薄板,仁宗得知这一切,感到悲凉,虽然寇准在先帝时因言获罪,但其功勋不可抹去。 于是,他下令赐银五百两,命人将寇准灵柩送回关中故里安葬,朝廷拨下五百两,表面上是一笔巨款,但对运送灵柩而言远远不够。 从雷州到陕西下邽,途经千里,路途险远,雇车雇人、食宿费用、沿途打点,加上棺木修缮等花销,处处需要钱,押运官一边盘算账目,一边苦笑,知道这点银子根本难以维持。 灵柩状况更令人唏嘘,寇准病逝时,家徒四壁,连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当地百姓慷慨解囊,才买得一口粗糙薄棺,漆面未干便已起斑,押运官见状,只能将就上路。 随着车队一路北上,钱财支出越来越大,地方官吏听说是“被贬老臣”的灵柩,多不愿接待,甚至借机索取,押运官心知肚明,若强行赶路,必然耗尽钱粮。 当车队抵达洛阳时,账簿已空,所余无几,押运官不得已,将灵柩暂置在城郊一座破庙,交由僧人看守,并留下少许钱财作为供奉,他回京复命时,只奏称寇准灵柩已安置。 从此,寇准的棺柩孤置破庙,年复一年,灰尘积满棺盖,蛛网交错,香客问起,僧人只答是某位大人的遗骨,待家人来迎。 可寇准的直系后人早已零落,亲属不敢认领,旧部偶有来访,叹息一声,悄然离去,棺柩便这样被遗忘十年。 十年后,仁宗在资善堂讲学时,听讲者提及忠臣蒙冤之事,他忽然想起寇准,便追问安葬情况,群臣支吾不答,他心生疑窦,下令彻查。 结果呈报,寇准灵柩自雷州运至洛阳后,竟停置庙中十年未归故里,仁宗闻之大怒,痛斥群臣办事不力。 堂堂两朝重臣,身后竟至如此境地,实乃耻辱,他立刻下旨,再拨银两,命新使者前往洛阳,将灵柩重新殓葬,务必送回下邽。 新押运官奉命抵洛阳,推开偏殿,见棺木斑驳不堪,尘土厚积,启棺后,遗骨早已风化,官服化为碎布,仅余一方玉佩,上刻“寇”字。 众人肃然,将遗骨重新收敛,换上楠木棺材再次起程,这一次,朝廷严令不得怠慢,沿途官府纷纷迎送,百姓闻讯,自发前来吊祭,车队终于抵达关中,寇准的灵柩安葬于下邽故土。 葬礼隆重,地方官员与百姓同聚,送这位忠臣最后一程,仁宗追赠寇准中书令,赐谥号“忠愍”,“忠”表其一生耿直为国,“愍”叹其身后遭际,至此,寇准的身后之冤,才得昭雪。 寇准一生勤政,廉洁自守,从不贪墨,他在地方任职时,体恤百姓,政声颇佳,入朝为相时,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澶渊之盟时,他的果断挽救了北宋尊严。 可惜锋芒毕露,屡遭排挤,最终贬死远地,死后棺柩滞留十年,方才归葬,忠臣至此凄凉收场,这一段经历在史册中留下沉重一笔。 寇准的遭遇让世人震动,堂堂宰辅,死时困窘,棺木停置十年,最后靠皇帝记起才得归土,这件事既是对官场冷漠的讽刺,也是对忠直之臣的迟来慰藉。 在下邽,当地百姓常年为其扫墓,老人自发守护,文士在墓前写下挽联,感叹其生前刚直,死后凄凉,终得昭雪。 寇准的一生尽职尽责,从不因权势而改节,他虽死于贬所,却以清名留存于史,百姓记得他敢言直谏,史书记下他维护大宋的功劳。 寇准死后灵柩滞留十年,最终才归葬故里,这段经历让后世无不唏嘘,他用一生诠释忠诚与正直,虽身后凄凉,却终被昭雪,历史记住的不是他死时的窘境,而是他生前的骨气。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