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加码后,一位美籍华人说:别听人乱说,美国根本没人抢购中国货。超市商品琳琅

义气先义 2025-09-25 12:08:11

中美关税加码后,一位美籍华人说:别听人乱说,美国根本没人抢购中国货。超市商品琳琅满目,物价平稳,不过还是被网友找到破绽! 2025年开年没多久,美国那边就又开始折腾关税了。2月1日,美国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事儿一出,全球贸易圈子就炸锅了。紧接着,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也没闲着,4月4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现行税率基础上直接叠加,保税减免政策照旧不变,从4月10日开始执行。这波操作把总税率推到54%,中美贸易战眼看又要升级。想想前几年那场拉锯战,本来缓和了点,现在又卷土重来。经济学家们早说过,这种互相加码只会让供应链乱套,普通老百姓最先遭殃。 关税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进口货的成本直接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美国那边,进口中国商品占大头,尤其是电子产品、服装、玩具这些日常用品。加税后,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彭博社的数据显示,关税生效没几天,中国商品在美国超市的平均价格就涨了30%。比如海信的电视机,每台多出200美元,塑料衣架这种小玩意儿也贵了50美分。沃尔玛和Costco这些大卖场,货架上中国产的电热水壶、辣酱、泡面啥的,销量直线上升。监控录像显示,4月5日凌晨三点,还有顾客推车去抢最后一批货,补货速度根本赶不上。纽约布鲁克林的中国超市老板们直呼受不了,上周进的500箱酱油,三天就卖光了。加州那边更夸张,鸡蛋这种基础食品,因为饲料关税波及,价格飞涨,有人甚至试着走私,行李箱里塞满蛋箱,被海关逮住时还辩称是生活必需品。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位美籍华人母女俩在社交平台上发了段视频,想给大家“澄清”一下。视频里,她们拿着手机扫过超市货架,牙膏、酱油、玩具堆得满满当当,镜头晃悠着展示标签,说物价稳稳的,没啥变化。标题起得直白,就叫“美国超市一切正常,别信那些乱传”。这视频一发,起初还真有不少人点赞转发,尤其是海外华人圈子,有人留言说终于看到真实情况了,不像国内媒体报道的那样夸张。 可好景不长,网友们眼睛毒着呢,很快就扒出破绽了。有人用软件放大画面,发现货架上那些牙膏的生产日期是2024年12月的,视频拍于4月11日,这意味着这些货是关税生效前囤的旧库存,早卖得差不多了。同一超市的本地论坛照片也流出来了,那区域空荡荡的,只剩些塑料包装盒扔在地上。网友评论区炸了,有人说这不就是摆拍吗,用过期货充门面。 这事儿闹大后,真实情况就藏不住了。美国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显示,关税加码后,家庭年均多支出3800美元,主要花在日用品上。Temu和Shein这些中国电商平台,价格直接上调,亚马逊甚至在产品标签旁标出“关税成本”,让买家一看就明白谁在埋单。白宫发言人还怼亚马逊,说这是政治操作,可事实摆在那儿。CNN报道,第一批带着145%关税的中国货船4月底到港,港口堆积如山,物流成本翻倍。玩具行业最惨,77%的美国玩具从中国来,现在涨价20%,圣诞季提前囤货成了常态。建筑材料也遭殃,伊利诺伊州的钢材价升5%到8%,好几个住宅项目延期,佛罗里达的屋顶材料报价只能保48小时,随时可能再涨15%。 中国这边反制也不手软,对美国商品加34%关税后,大豆、汽车这些出口大头受冲击。上海浦东机场免税店数据显示,4月中下旬,美国游客买国产手机的数量同比增300%,他们瞄准的不仅是便宜价,还有离境退税政策,买两万块货能退两千多,基本盖过机票钱。有些美国人干脆组团飞过来采购,行李箱塞满电子产品和服装。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订单快速转向东南亚和欧洲,越南和墨西哥的工厂忙不过来。可美国呢?本土制造跟不上,空出来的市场被墨西哥和加拿大填补,但价格高了,质量也参差。 特朗普团队本想用关税逼中国让步,可现实是美国通胀压力山大,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到谷底。8月13日,美国继续暂停对中国加征关税到11月10日,维持10%对等水平。可这只是缓兵之计,贸易摩擦根子没解决,随时可能再起波澜。

0 阅读:1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