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 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0年前与中国的合作中,二话不说就撕毁订单,甚至还拒赔300多的亿的违约金,没想到现如今又找上门来求帮忙了,那我们会不会帮呢? 乌克兰当年撕毁与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合作订单时有多干脆,如今找上门来求助就有多被动,这都是自找的。时 间倒回2018年,当时的马达西奇公司还不是现在这副战火中苟延残喘的模样,虽然因为失去俄罗斯订单陷入资金链危机,但手里攥着苏联时代的宝贝——D-18T航空发动机技术。 这款能给安-124、安-225巨型运输机提供动力的“航空瑰宝”,正好撞上中国大力发展大飞机项目的窗口期。 中国当时急需靠谱的大推力发动机技术,运-20运输机的升级换代也等着技术突破,两边一拍即合,眼看一场双赢的合作就要落地,乌克兰却在外部压力下突然变卦。 美国当时跳得最欢,生怕中国拿到D-18T技术后吃透消化,让运-20性能再上台阶,甚至影响美国在全球航空市场的垄断地位,直接施压乌克兰安全局查封了马达西奇的股份,还威胁要搞制裁。 乌克兰政府没扛住这压力,二话不说就撕毁了已经谈妥的合作协议,把中国企业晾在一边。 更过分的是,面对中方依据合同提出的违约金索赔,乌克兰方面不仅拒绝支付那笔高达361亿的赔偿,连中方已支付的款项都想赖掉,这种毫无契约精神的操作,直接给中乌航空合作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那会儿的乌克兰大概觉得有西方撑腰,不愁没下家,可他们忘了,商业合作讲究的是诚信为本,耍小聪明迟早要栽跟头。 如今风水轮流转,俄乌冲突一爆发,马达西奇立马成了“重灾区”。位于扎波罗热的生产基地多次被战火波及,原本精密的机器设备毁了大半,熟练工人跑得只剩零头,别说继续生产发动机了,就连工厂的厂房能不能保住都是个未知数。 这时候乌克兰才发现,西方之前承诺的“援助”全是些武器弹药,根本没人愿意真金白银地帮马达西奇恢复生产。 毕竟在西方眼里,马达西奇只是对抗俄罗斯的工具,没了利用价值就没人管死活。 眼看着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航空巨头就要彻底垮掉,乌克兰才又想起了中国,开始释放想重新合作的信号,甚至还暗示愿意“弥补之前的遗憾”,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看待,马达西奇手里的技术确实还有一定价值。 虽然D-18T发动机是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涡轮前温度只有1600K,跟中国现在研发的CJ-1000A发动机1950K的技术指标比起来确实落后,而且维护成本高、油耗也不低,用在民用飞机上不太划算,但对军用运输机来说,它的23吨以上推力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运-20目前用的还是俄罗斯的D-30KP-2发动机,如果能通过合作获取马达西奇的技术资料或者联合生产经验,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积累还是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毕竟咱们搞技术研发从来都是博采众长,哪怕是老技术,只要能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东西,就值得研究。 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不计前嫌地“输血”,吃一堑长一智,第二次掉进同一个坑里的傻事咱们不会做。 首先得算清楚旧账,当年的违约和拒赔是实打实的损失,乌克兰要是真想合作,就得拿出具体的补偿方案,是现金赔偿还是技术抵扣,必须给个明明白白的说法,不能光靠嘴皮子说“弥补遗憾”。 其次,技术授权得有诚意,不能像上次那样藏着掖着,要是这次还想搞技术封锁,只给点皮毛就想换钱,那合作根本没必要谈。 中国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急需技术的“学生”了,CJ-1000A发动机的研发进度稳步推进,国产航发的自主化道路越走越宽,马达西奇的技术对咱们来说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想靠过时技术漫天要价根本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得摆脱外部干扰,拿出“务实合作”的态度。上次的合作黄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的从中作梗,这次要是还做不到独立自主决策,动不动就被西方牵着鼻子走,那合作就算谈成了也随时可能再次夭折。 中国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不是一个随时会变卦的“墙头草”。乌克兰必须想清楚,到底是真心实意跟中国合作发展产业,还是只想把中国当“接盘侠”。如果只是为了短期救急,拿到钱就翻脸,那不管给出多诱人的条件,咱们都得谨慎再谨慎。 说到底,中国会不会帮马达西奇,主动权现在在咱们手里。合作的大门可以开,但门槛必须明确:一是旧账要清,补偿要到位;二是技术要实,授权要彻底;三是立场要稳,不受外部干扰。 乌克兰要是能满足这些条件,那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合作不是没有可能;可要是还想耍滑头,只谈好处不谈责任,那咱们也没必要浪费时间。
快报!快报波兰总统这次要着急了9月23日东方大国改航道,西方媒体调侃波兰总统
【20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