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俄罗斯凑军费,普京政府要卖国有企业,新一批寡头即将崛起! 俄财政部提交的2026 - 2028年预算草案里写得明明白白,要通过出售更多大型国企股份来填补财政缺口,今年年底就能靠这招入账约1000亿卢布,明年再打包卖掉7家大型国企,还能再募1000亿到3000亿卢布。 虽然官方反复强调核心战略企业不在出售名单里,规模也不会像叶利钦时代那样搞廉价大甩卖,但只要国有资产的蛋糕被重新切割,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就必然会滋生新的利益集团。 先看看这轮私有化的背景有多现实。自局势紧张以来,俄罗斯的财政支出结构早已严重失衡,军费占比一路飙升,2025年的国防预算甚至占到了GDP的4%以上,这还不算那些额外的军事专项拨款。 能源出口收入因为国际制裁和价格波动不断缩水,传统的财政支柱摇摇欲坠,能快速变现的国有资产自然成了香饽饽。 俄财政部长嘴里的“额外收入”,说白了就是给军费账单找的应急钱,这种靠变卖资产维持开支的做法,本身就透着一股难以为继的紧迫感。 有人拿现在的私有化和叶利钦时代比,说规模小了、价格合理了,就不会出寡头,这其实是没看清两者的本质联系。 上世纪90年代的私有化是“休克疗法”的产物,政府把国企股份以极低价格甚至按人头分发给民众,可普通老百姓根本没能力持有和运营这些资产。 最后全被少数有政治背景的“新贵”低价收购,像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寡头就是靠吞并 Yukos 石油公司发家的,他们手握经济命脉后甚至能反过来影响政权。 现在的情况是,政府虽然不会搞“白送”式的私有化,但出售的标的都是掌握着关键领域资源的大型国企,比如之前传出可能在名单里的联合谷物公司、现代商船股份公司这类企业,随便拿出来一家都牵动着相关行业的命脉。 更关键的是,谁有能力接盘这些国企股份?国际资本因为制裁大多不敢碰,国内的中小资本又没这个实力,最后能吃下这些资产的,必然是那些和政府关系密切、手握巨额资金的“圈内人”。 这些人可能是现有的大型财团老板,也可能是靠着能源、金融领域发家的新势力,他们通过收购国企股份,既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又能拿到政策倾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 普京当年打击寡头,本质上是削弱那些挑战政权的资本力量,而不是要彻底消灭资本与权力的结合,现在这种定向出售国企股份的做法,反而可能培育出一批更听话但同样掌握经济命脉的“新寡头”。 官方说“核心战略企业不会出售”,可“核心战略”的定义本身就有弹性。根据之前的政策,俄罗斯把国防、石油、天然气、运输、电力等领域的1063家大中型企业列为国有战略企业,政府无权私有化。 可这次要出售的7家大型国企虽然不在这个名单里,但它们涉及的领域同样重要。 比如联合谷物公司控制着俄罗斯的粮食出口渠道,现代商船股份公司掌握着海上运输命脉,这些企业被私有化后,新的所有者必然会利用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就像当年的寡头控制石油出口价格一样,最后受损的还是普通民众的利益。 还有人说,现在的俄罗斯政府控制力强,能管住这些新资本,不会让寡头坐大。可资本的逐利性是不会变的,一旦这些新的企业所有者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影响力,就必然会寻求更多的政治话语权。 之前俄罗斯就有过类似的苗头,一些大型企业老板通过资助政党、游说议员来影响政策制定,只不过当时政府控制力强,才没发展成叶利钦时代的局面。但现在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资本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到时候新寡头崛起就成了必然。 其实普京自己也清楚私有化的风险,他在第二任期内就曾搞过“重新国有化”,把被寡头瓜分的能源、金融企业收归国有,就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可现在为了军费不得不走回头路,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靠出售国企凑军费,就像拆东墙补西墙,短期能缓解压力,但长期来看,失去了这些国企带来的稳定收入和战略控制力,俄罗斯的经济只会更被动。 更别说这些新崛起的寡头一旦形成气候,不仅会加剧贫富分化,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这对俄罗斯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说到底,普京政府的这次私有化是无奈之举,但无奈不代表没有风险。叶利钦时代的教训就摆在那,资本与权力的结合一旦失控,必然会滋生腐败和寡头政治。 现在出售国企的规模虽然不如当年,但本质上都是在把国家掌控的经济资源让渡给私人资本,只要这个过程中存在权力寻租和定向输送,新寡头的出现就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他们当年经历过寡头统治的苦,现在又要面临新的不确定性,这或许就是现实给普京政府出的一道两难选择题。
普京曾亲口说出“最坏结局”,一旦俄罗斯失败,后果将只有一个?普京不止一次强调:
【18评论】【50点赞】
少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企就是政府的基础,手里没钱声音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