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有100万亿,但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跟着嘲讽:中国人才就是帮我们培养的,硅谷里有成千上万名北大清华学子在为我们服务!对此,施一公无奈叹息:他们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回国高光! 最近台积电美国工厂终于盈利,2025年二季度赚了 15 亿人民币,可这只占它总利润的 1.62% ,就在 8 月财报发布会这个节骨眼上,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又出来说话了,说什么大陆虽有 100 万亿,却造不出高端芯片。 这话从所谓的 "芯片教父" 嘴里说出来,实在意味深长。 要知道台积电刚公布的全球市占率,高达 70.2%,但偏偏把最先进的 3 纳米产能全搬到美国,自己却还攥着大陆市场 20% 的营收,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派,谁都知道是什么心思。 张忠谋这人也不简单,八十年代从美国回台湾创办台积电,把一家小公司做成全球芯片代工的龙头老大,确实有两把刷子。 但这些年他的对华态度,越来越耐人寻味,一边赚着大陆市场的钱,一边把最先进的产能搬到美国,还总在技术问题上给大陆泼冷水。 此次他发表言论时,正是台积电美国工厂亏了四年刚有点起色的时候,结合他们未来五年毛利要被美国工厂稀释 3-4% 的困境,这既是给美国主子表忠心,也是想维持他们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 芯片这东西太重要了,现在的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它,手机、电脑、5G、人工智能,甚至国防安全,都得靠芯片,美国人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对咱的芯片产业下狠手。 就在今年 9 月 13 日,商务部刚宣布,对美国集成电路歧视性措施发起调查,起因就是他们 5 月刚出台新规,不仅限制华为昇腾芯片,还不准美国 AI 芯片用于中国模型训练。 看看数据就知道有多狠,美国对华的半导体设备出口,从 2021 年的 122 亿美元骤降到 2024 年的 31 亿美元,华为这样的企业一度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 可台积电还真不一定能一直说了算,这家公司确实厉害,掌握着最先进的制程技术,苹果、AMD 这些大公司都得求着它代工,光 3 纳米制程就贡献了四分之一收入。 但现在他们的也麻烦不小,美国工厂虽然盈利了,可成本比台湾高 40%,他们把宝押在美国身上,却不敢放弃大陆市场 —— 南京工厂还在扩产 28 纳米产能,因为中芯国际、华虹这些大陆企业已经把国内市场份额做到了 10.2%,三家跻身全球前十。 至于美媒跟着起哄,说硅谷有成千上万北大清华学子为他们服务,就多少有点无稽之谈了。 这话在几年前可能还能唬人,但到了2024 年,已经有 327 名美籍半导体专家来中国工作,比 2022 年增长了 89%,中芯国际的研发团队里,有海外背景的人从 2020 年的 23% ,涨到了 2025 年的 41%。 因为当年面对封锁,我们没有退缩,才有了今日的崛起和腾飞。 国家如今依旧贯彻这一点,2025 年科技支出增长 10%,中央本级就安排了 3981 亿,专门支持半导体供应链建设。 钱花在了刀刃上:中芯国际的 N+1 工艺实现量产,华为畅享 80 手机用上了中芯代工的 14nm 麒麟芯,这可是真正的国产化突破。 上海微电子的 28nm 光刻机已经交付,今年要冲击 14nm;华大九天这些公司在 EDA 软件上也打破了国外垄断。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 ASML 一边应付美国限制,一边偷偷给我们供货,2024 年卖了 450 台光刻机,还在大陆建维修网点,反观日本死磕制裁,结果丢了 30 亿美元市场份额,这就是市场的选择。 美西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背后也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他们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有的团队为了突破光刻技术,几年没日没夜地干,终于拿出了能用上的设备。 还有的专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加入研发队伍,就为了争一口气,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我们在重重封锁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现在回头看看,美国的制裁确实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也倒逼我们实现了突破。 2025 年他们不得不取消部分对华芯片限制,因为再封锁下去,受损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企业。 人才流向也在悄悄改变,《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在人才规模上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人才环境排名第二。 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选择回国发展,不是因为在美国混不下去,而是看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硅谷的华人工程师们开始回流,带着技术和经验加入我们的企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忠谋的话也好,美媒的嘲讽也罢,都挡不住中国芯片产业前进的脚步。 从台积电美国工厂那点微薄的利润,到我们全产业链的突破,再到 ASML 的 "暗度陈仓",都说明芯片领域的世界格局正在重塑。 商务部启动反歧视调查,就是我们的底气,这场较量还没结束,但我们已经用事实证明,封锁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参考资料:大道新闻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5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