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年,晋军闯入宫廷,处死赵王司马伦及其4个儿子。70岁的司马伦单纯想过一把皇帝瘾,他没有自知之明,父亲司马懿的智慧,他是一点都没传承。 249年,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祀高平陵,把文武百官都带去,自己的兄弟也一同前往。此时,70岁的司马懿满血复活,带着司马师、司马昭及其司马家的族人一起上阵,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实权。 司马懿无疑是人生赢家,他每一步都有规划,而且很有谋略。曹爽手中有皇帝,有大司农印章,淮南军团也支持曹家,结果却被司马懿的“洛水之誓”欺骗,夷灭三族,三国鼎立终归由司马家统一。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9子,却没有父亲十分之一的智慧。八王之乱中,司马伦为何被处死?关键在于没有自知之明,司马伦居然想当皇帝,连续犯下两个致命的错误,自己一家老小也跟着陪葬。 290年,司马炎病逝,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司马衷啥也不懂,典型的愚痴皇帝,一句“何不食肉糜”沦为后世的笑料,故而朝政大权落入贾南风手中。 赵王司马伦,起初坐镇关中,但没啥能力,且为人残暴,激起了氐、羌各部落豪酋的反抗,酿成战乱。为了活下来,赵王司马伦极力讨好贾南风,得以回到洛阳养老,却依旧没有自知之明。 司马遹,司马衷唯一的儿子,也是帝国的储君。司马伦知道贾南风痛恨太子,便极力鼓动贾南风动手,除掉太子司马遹,以绝后患。 300年,司马伦、孙秀策划下,贾南风果真杀了太子,帝国没了储君。接着,司马伦又采取孙秀建议,以为太子复仇为名义,率兵袭击皇宫,诛杀贾南风,掌握了大权。 司马遹、贾南风相继被杀,司马伦以叔祖辈辅政,也没人敢有啥意见。但司马伦却想更进一步,他不满足于辅政大臣的位置,他想迈向九五之尊,自己当皇帝。 司马伦看来,自己为太子报仇,除掉天下人都痛恨的贾南风,对西晋王朝堪称再造之功。晋惠帝司马衷,一个愚蠢皇帝,别人提线木偶而已,凭什么当皇帝? 天下能者居之,司马伦认为自己功劳显赫,应该当皇帝。如此,司马伦派司马威进入宫廷,从司马衷手中把皇帝的印绶抢了过来,然后在拟好的“禅位诏书”上盖章,尊司马衷为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当了皇帝,便册立自己的长子司马荂为太子,次子司马馥为济阳王、三子司马虔为汝阴王、小儿子司马诩为霸城王,并控制宫廷禁卫军。朝廷各重要部门也都安插亲信,让自己的人负责朝政,孙秀位列宰相。 司马伦此举,无疑是自取灭亡,他连父亲司马懿一半的智慧也没有,但凡司马清醒一点,有自知之明,也不会落得全家被处死的下场。晋朝的皇帝,是这么好当的吗?司马伦凭什么当皇帝?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属于宗室远支,而司马炎还活着的儿子有二十多人,他们为何不能继位?再则,司马师、司马昭的后代也一大堆,他们在法理上都比司马伦强,自然也有理由向皇位发起挑战。 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便分封宗室子弟为之后。司马炎的儿子分封到外地,都是手握重兵,可以都督一方军事。此时,司马伦却当了皇帝,他们岂能服从呢?司马伦看不到这一点。 血缘关系疏远,司马伦法理上的优势几乎是零。再则,司马伦没能力,麾下也没有能打的将领,4个儿子也都是草包一样的诸侯,资质与能力都很平庸,自然无法控制局面,难以震慑各地诸侯。 试想,一位70岁的皇帝,没血缘、没威望、没能力,儿子不行,麾下也没拿得出手的大臣,却敢在八王之乱中第一个吃螃蟹,结果可想而知。司马伦如果辅佐政务,并尊重司马衷,也许西晋还有得救,司马伦当皇帝则不行。 301年,司马伦的皇位还没坐稳,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新野王司马歆联合起兵,从封地杀向洛阳勤王,司马伦是毫无招架之力。司马伦没有御驾亲征的能力,儿子也不能打仗,麾下也没人才,自然是一败涂地。 4王爷入京之后,司马伦及其4个儿子都被晋军捉拿,当即处死。临死之前,司马伦还为自己辩解,直言:“孙秀误我”,把责任推给孙秀。 司马伦看来,是孙秀鼓动自己当皇帝,先借贾南风之除掉司马遹,然后以为太子复仇名义废杀贾南风,最后让惠帝“禅让”,自己当皇帝。 孙秀的谋划为何成功,无非就是司马伦想过一把皇帝瘾,他认为连司马衷这样的人都能当皇帝,自己有“再造之功”为何就不行呢?再则,司马家建立西晋王朝本身就是通过“禅让”得到,如今自己这么做,也是合情合理,司马伦错了。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司马伦都不适合当皇帝,这个位置不属于他。司马伦如果聪明一点,应该效仿自己的六哥平原王司马干,大智若愚。无论大家如何折腾,司马干都不参与,他只想做一位快乐的王爷,逍遥自在,故而得以善终。
曹爽真是愚蠢的可爱,当他被司马懿囚禁在家中断粮的时,他向司马懿借粮,司马懿随后满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