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有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被吵成话题。如果没记错,去年是理想汽车CEO李想,前年是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这几天是黑芝麻CEO单记章。
其实背后都是特别简单的误区,就是把股票和现金全部算成了“年薪”,就会出现动辄大几亿的薪资包。
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资数据,都是按照会计准则,把现金,和股权激励部分提前算进去。其实,这些创始人或者合伙人的现金工资,往往都是几百万级别,甚至比不上一些大企业的高级打工人。
比如,最近被媒体披露出年薪1.66亿元的黑芝麻CEO单记章,现金部分的薪资一年只有200万元不到,剩下的都是被授予的期权激励。2024年,李想的现金工资也只有200多万元。
那么问题就来了,剩下的期权激励不是他们的吗?还真不一定,董事会又不是傻子,授予这些核心高管大额股票激励,都是有业绩条件的,也可以说是对赌。达到这个业绩条件,才能真正获得这些股权激励。
比如,理想2021年授予过李想1.08亿期权激励,但需要达成严苛的业绩条件并支付对价后才能解锁:一定时间内,总交付量分别达到 50 万辆、100 万辆、150 万辆、200 万辆、250 万辆和 300 万辆,才能分批拿到购股权(注意是购股权,不是股权)。
所以,道理很简单,这些优秀的创业者,不是不能拿到天价工资(不然谁还想苦逼创业),而是要真正带领公司实现高速增长以后,业绩和股价双双起飞,才能真正把这些激励落袋为安。
否则,要么股票激励落空,要么股价低迷,拿到些股票也卖不了,因为支持高额对价后,不仅赚不到什么钱,还可能要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