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退役军人开车撞进FBI大门,孙玉良:扔下一面国旗,表明心已死】
凌晨的匹兹堡,FBI的大门忽然被一辆车撞破。铁门的吱呀声还没落下,一面美国国旗被丢在地上,司机却转身逃之夭夭。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美国本土发生的真事。嫌疑人叫唐纳德·汉森,宾夕法尼亚人,退伍军人,曾经穿过军装,如今却用这种方式,向他曾誓言效忠的国家机关“开火”。FBI特别探员主管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这是一场恐怖袭击。可怕吗?当然。更让人发凉的,是这背后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气氛。
没有人受伤,算是万幸。但冲击力已经足够震撼。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驾车直撞联邦调查局的门禁,留下一面国旗作为标记,随即转身徒步离开,仿佛一场蓄谋已久的个人宣言。FBI透露,他几周前还来过办事处,提出过一些毫无意义的投诉,显然在体制里没有找到回音,最终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让自己“被听见”。那辆车的侧窗上似乎还有信息残留,但细节未披露。很难说,这是纯粹的精神失常,还是夹杂了个人与制度间的失落和愤懑。
FBI把它定性为“恐怖行动”,这并不让人意外。美国人对“恐怖”一词有着独特敏感,只要涉及国家机关、涉及暴力符号,就必须抬高定性,强调打击。可是冷静看,这更像是一场社会裂缝的露头。一个退伍军人,本该是制度最“忠诚”的一群人,却走到反叛的边缘,说明什么?说明美国的社会治理,正在被撕开一道缝隙。
退伍军人,本应享受尊重与保障。可现实里,他们却常常被忽视,被简化成统计数字,被推到社会边缘。精神健康问题在他们群体里高发,这是公开数据。可政策支持远远不足,心理辅导和社会重建只是纸面方案。于是,当一个个退伍军人找不到归属感,他们要么沉默消耗,要么爆发成社会事件。汉森的车撞进FBI大门,不过是其中一个极端样本。
这几年,美国社会里类似的画面越来越多:有人持枪冲进学校,有人开车闯进政府机构,有人袭击电力设施。新闻滚动条播过几遍,民众的惊讶逐渐迟钝,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可预测的暴烈。危险的是,一旦这种“习惯”固化,社会麻木,真正的安全感就永远回不来了。
汉森丢下的那面国旗,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在美国,国旗象征的是统一、忠诚和认同。把它丢在FBI门口,不只是简单的挑衅,更像是一种反讽:我曾为这个符号战斗,如今却把它交还给你们。国旗从车上落到地上,这动作像是一句无声的控诉,控诉的是制度无能回应个体的呼喊。
FBI迅速发布通缉令,强调“这是联邦罪行”。这是官方的立场,但民间的议论可能走向不同。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精神错乱的退伍军人,没必要上纲上线;有人会说,这是社会失衡的缩影,应该认真对待。不同的解读,恰恰体现了美国内部的撕裂。它一边强调法治、秩序,一边无法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用自毁的方式挑战系统。
媒体的报道有一种熟悉的味道。福克斯新闻网强调恐怖、危险,美联社则点到精神健康问题。表面是“不同角度”,实际上是美国话语生态的缩影——一个社会在面对危险时,连叙事都无法统一。是要突出“国家被攻击”的威胁,还是要承认“体制失灵”的软肋?这个拉扯,才是真正困扰美国的深层危机。
想想过去十年,美国多少次在类似的循环里打转:事件发生——高调追捕——舆论分裂——很快被遗忘。下一次再爆发,又是同样的模式。制度似乎从来没有停下来认真反思,只会一次次把事件归因于个体的失控,而不是去修复更大的社会裂痕。久而久之,社会的神经越来越脆弱,而愤怒的人却越来越多。
汉森这个名字会不会被长久记住?未必。但他用汽车撞开的大门,必然会在美国社会留下隐喻:体制之门,在一些人看来,已经成了无法靠正常渠道进入的铁墙。既然投诉无人理睬,那就用最激烈的方式“破门而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它说明越来越多人相信,暴力比对话更有效。
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恐怕不会是最后一次。社会裂缝已经摆在眼前:退伍军人得不到关怀,精神问题被忽视,政治极化让个体不再信任机构。FBI被撞的铁门,可以修好,但修补人心的裂口,却不是几句新闻发布会的豪言壮语能做到的。
这一幕既荒诞,又真实。它荒诞在,一个人竟以如此方式表达诉求;它真实在,这是当下美国社会的缩影——光鲜的国旗和冰冷的大门之间,是被遗忘的个体与无法倾听的制度。谁也说不清,这样的故事,还会在多少个城市的清晨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