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职级晋升,说是看个人能力表现,实际全看资历,公不公平? 在单位职级晋升中,

南都小吏 2025-09-17 16:00:24

单位职级晋升,说是看个人能力表现,实际全看资历,公不公平? 在单位职级晋升中,资历成为重要考量因素,看似 “重资历轻能力”,实则有其现实合理性,总体上是相对公平的,这与职级制度设计初衷、实际管理需求密切相关。 从制度初衷来看,职级并行的核心是解决 “职务有限、待遇难升” 的问题,尤其为长期在基层或非领导岗位的干部提供待遇保障。老同事资历深,意味着多年积累的经验、稳定的贡献,这些 “看不见的付出” 虽不如年轻人的 “显性成绩” 亮眼,却是单位运转的基础。职级待遇向他们倾斜,本质是对长期奉献的认可,避免 “干得久不如来得巧” 的失衡。 能力与资历的矛盾,更多源于 “能力难量化” 的现实。年轻人的执行力、创新力确实突出,容易凭短期成绩让人印象深刻,但 “能力” 本身太主观。有人擅长攻坚,有人擅长稳局;有人适合前台,有人适合幕后。相比之下,资历是 “硬指标”,能减少评价偏差,尤其在大家综合素养差距不大时,资历能成为相对公平的参照。 更关键的是,职级与领导职务的导向本就不同。领导职务需要挑重担、闯新路,更倾向选有潜力的年轻人;而职级侧重待遇保障,更关注那些快到退休、资历深但没机会任实职的老同事。这种区分能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年轻人有上升盼头,老同事有待遇慰藉,避免 “两头失衡”。 当然,领导在决策时并非只看资历。他们会综合考量政治素养、群众口碑、单位整体反应 。 比如老同事是否长期踏实肯干,年轻人是否有更重要的岗位等着培养。若真出现 “全看资历” 的情况,往往是因为老同事对职级的需求更迫切,且确实符合基本条件,并非刻意忽视能力。 说到底,职级晋升的公平性,关键看是否在 “规则一致” 的前提下兼顾情理。在风气正的单位里,资历不是唯一标准,而是对长期贡献的补充认可;能力再强,若缺乏沉淀和群众基础,也难获认可。这种 “资历打底、综合考量” 的模式,既稳住了老同事的心态,也给年轻人留了空间,总体上符合单位管理的现实逻辑。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xin

xin

2
2025-09-22 15:55

也不全是资历,还要看你会不会来事!

南都小吏

南都小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