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太薄,没有记载安史之乱爆发的背后真正缘由。本质上,它是寒门庶族想要打破政治

李满谈过去 2025-09-12 18:37:03

历史书太薄,没有记载安史之乱爆发的背后真正缘由。本质上,它是寒门庶族想要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而发动的叛乱。也就是说: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根源是当时社会的阶层固化太过严重。这也是安禄山在叛乱爆发一年后就死了,可安史之乱却持续了整整八年的背后根由。 唐朝的阶层固化有多严重,我们通过李白参加科举,就可感受到。李白和王维年纪相当,才华也差不了太多,可两人在科举路上的结局却截然相反。 王维走的是当时的所谓“正统科举”的路子,他通过正式进士考试进入仕途。而李白则根本没法科举,连资格都不具备!为何,因为王维是太原王氏,这个姓氏是唐代五大姓氏之一,身份尊贵,是有科举资格的。而李白是商贾之家出身,即便家里再富有,也属于唐代明文规定的不得参加科举的“工商杂类”范畴。 李白唯一可以做官的路子,就是请人引荐,也就是还得依赖高阶层权贵。他最后虽然待诏翰林,但这个职位实际并非正式官职,而仅仅只是皇帝的文学侍从而已,终究没有进入体制内。最终还因得罪权贵,落了个“赐金放还”的下场。反观王维则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秘书长。 王维的“顺”和李白的“坎坷”,都是由他们的出身注定的结果,才华横溢,堪比天才的李白如此,其他和他一样出身低微的才子,其想要跨越阶层的难度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在唐朝的科考场,即便你有科举资格,且才高八斗,也未必能成功被选拔。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考试阅卷是公开的,而不像宋明的科举实行“糊卷”(隐瞒考生身份信息)。也因为阅卷公开,有心的考官可以在考前就查阅考生是否出自世家或者庶族等。如此一来,出身不够好、后台不够硬的,直接就被刷下去了。 很多的唐代才子,为了能做官,不得不入赘官宦人家。比较著名的“上门女婿”,包括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等。当不上上门女婿的,如狄仁杰、杜甫等,就只好做权贵的门客。杜甫是房琯的门客,最终也为了救房琯写下《杜甫疏救房琯辩》而断送了仕途。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连门客也当不了的读书人就非常惨了,他们中的很多都因报国无门而郁郁而终,且基本客死异乡。为何,因为这些人为了找做官的路子,往往集中奔赴长安、洛阳等机会更多的地方。 当然也有一些运气好的,比如高适,他偏没有往庶士比较多的长安、洛阳跑,而是跑到边镇去找机会,他和王昌龄等就经常出入河西和幽州做边将幕僚。边镇缺人才,自然也欢迎他们,运气好的就找到一线生机出头了,比如高适。 矛盾大到无法调和时,就会出大事。寒门子弟的怨气越来越大,最后当然有了谋反之心。安禄山早看准了这个群体,他的阵营里的高尚、张通儒等,全是寒门子弟,这些人能力出众,且对朝廷怨气极重,当然是他最好的帮手。 所以,安史之乱本质上,是中央的世家门阀官僚队伍与来自底层士族读书人之间的战斗。安禄山这边的人绝大多数都来自底层,而在叛乱开始后,他们不断汇聚进来,致使队伍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了,但来自底层士族的读书人某种程度上又赢了。因为安史之乱中,洛阳和关中先后被叛军占领,加上大唐军队前期不断的失利,陇右世家门阀也在这场叛乱中受到重创。致使曾经的权贵在这场叛乱中元气大伤、人员急剧减少。 而庶族队伍则如我们前文提到的,是“越来越多”,还有的庶族趁着唐朝阵营急需人才,获得了机会。所以,整个安史之乱中,庶士真的迅速翻了身了,有种“变天”了的感觉。庶族最终得以在安史之乱后,正式进入中枢和这些陇右门阀分庭抗礼。 我们来看一个史料,《唐会要》记载:唐代宗时期,宰相十二人,雍王适、苗晋卿等,这十二人中,除了后来成为皇帝(唐德宗)的“李适”,十一人中出身庶族寒门的2人, 宰相这个职位如此,其他官职的庶族只会更多。可见,安史之乱后,门阀势力逐渐消退。 虽然中途,残存的关陇世家与山东门阀世家合起伙来,继续利用科举,打压寒门。但大势滚滚而来,岂是他们能阻挡的?最终,随着李唐皇权的旁落,关陇贵族所代表的的门阀世家,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安史之乱绝不仅仅是历史书记载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也是一场引发社会阶层大洗牌的“革命”。

0 阅读:161

猜你喜欢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