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尧(1910—1936)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成员和杰出的地下工作者,他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最终英勇牺牲。[祈祷][祈祷][祈祷] 王学尧,原名王道德,乳名得运,曾用名王为公、王铁夫等。1910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幼年随家迁居安达县。他自幼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父王廷茂在哈尔滨一家丹麦洋行做俄语通事(翻译),经常向他讲述苏联“红党”革命的故事,使他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王学尧毕业于哈尔滨法政大学经济系,精通俄语,曾从事俄语翻译和教学工作。1932年5月,在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杨一辰和地下党员金剑啸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地下抗日工作。 入党后,王学尧以白宫饭店翻译、英亚社编译等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传递文件等革命活动。他与金剑啸等人用化名在《国际协报》《大北新报》《大北画刊》等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和绘画,宣传抗日思想。他还负责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委的领导工作,在各大学校发展党团组织和反日会,动员青年学生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1935年初,王学尧深入到三棵树铁路机务段当扫车工人,在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共青团员20余名,并建立了团支部。他曾组织工人进行请愿和谈判,成功营救被捕工人。 1935年春节后,王学尧被党组织派往密山县工作,并曾担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他在密山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伪军哗变,为抗日队伍筹集了一批物资弹药。 王学尧的家(哈尔滨道里区安丰街31号)是地下党活动的重要秘密联络点。他的妻子周占英在其影响下,也成为他从事地下工作的得力助手,为地下党人站岗放哨、保管文件。赵尚志、杨靖宇(注:此处根据参考资料,曾在其家居住或活动的包括杨一辰、杨光华、赵尚志、夏尚志等)、杨一辰等许多重要领导人都曾在他家居住或开会。 1936年4月(一说6月),由于叛徒告密,王学尧在哈尔滨被捕。在狱中,他遭受了日寇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党的机密。他甚至在狱中教难友们唱《国际歌》,鼓励大家保持革命气节。 1936年10月13日,王学尧与其他20余名抗日志士被日伪当局判处死刑。在赴刑场途中,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于哈尔滨极乐寺东的日本陆军射击场(圈河刑场),年仅26岁。 王学尧牺牲后,其父王廷茂在日伪发放的“尸体检案书”(领尸证)上写下了“死在光明”四个大字,表达了对其儿子为光明未来而牺牲的深刻理解与无尽哀思,这张领尸证现存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王学尧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学尧牺牲时,妻子周占英身怀六甲。8天后,女儿出生,取名王烈遗(意为烈士遗孤)。在组织的培养下,王烈遗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王学尧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辉而壮烈。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凭借出色的语言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白色恐怖下机智勇敢地从事地下斗争,为东北地区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缅怀。 #分享城市新鲜事#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7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