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香港大埔宏福苑大火,京东物流的反应快得让人意外! 火灾当晚,第一批矿泉水、泡面就送到了庇护所,第二天早上连热乎的盒饭都摆上了受灾群众的临时餐桌。同样是大公司,为啥京东能快人一步? 先说京东的“地利”。 他们在香港有自营的1号仓,在广东还有现成的自营仓库,这些仓库里常年备着救灾常用的被褥、饮用水、方便食品。就像家里过日子,米面油盐都在橱柜里,急用的时候伸手就够着。 刘强东早年定了个规矩:全国任何地方出灾难,附近仓库的负责人不用请示,直接开仓捐物资。这规矩看着简单,却把“扯皮时间”全砍没了。 香港大火当天,负责的经理一看新闻,立马从香港仓调了500箱水,广东仓的保暖被褥也同步装车,夜里十点多,京东小哥就踩着三轮车把物资送进了庇护所。这种“自家仓库说了算”的底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再看阿里和拼多多的难处。淘宝、天猫上几百万商家,大多是第三方卖家,平时卖衣服卖家电没问题,但真要捐物资,得一家家谈——这家有泡面,那家有帐篷,协调起来就像拼积木。 去年贵州发洪水,阿里调物资用了24小时,已经算快的了,可他们得先联系天猫超市备货,再找菜鸟物流调车,中间还得核对物资清单。 拼多多更直接,捐了1000万港币,但钱要变成物资,还得通过采购流程。就像咱去菜市场买菜,兜里有钱不等于马上能开饭,得挑、得称、得装车。 京东还有个“秘密武器”——香港的佳宝超市。 这超市是京东自家的,火灾当晚,店长直接把货架上的面包、矿泉水下架,装上货车就往灾区送。 第二天早上,超市后厨直接煮了500份热粥,连一次性碗筷都是现成的。这种“门店即仓库”的优势,第三方平台学不来。淘宝上的超市是加盟的,老板可能在外地,临时调货得走合同;拼多多的补贴专区卖消防用品,可火灾当天最需要的是现成的吃喝,等用户下单再发货,黄花菜都凉了。 再说物流的“肌肉”。 京东物流在大湾区有自己的车队,司机平时就跑固定路线,哪条路堵车、哪个仓库近,门儿清。 火灾当晚,从广东到香港的跨境货车走的是应急通道,司机连防护服都是仓库常备的。 菜鸟物流虽说也快,但他们的车很多是外包的,调车得打电话议价,装车得等调度指令。就像家里急事要用车,京东是自家有车有司机,随时出发;阿里得打出租车,还得等司机接单。 最关键的是“说了算”的权力。京东的仓库经理有“先斩后奏”的权,这在大企业里少见。换成别的公司,调物资得报区域经理,再报总部,总部开会讨论要不要捐、捐多少,一圈下来大半天没了。 去年西藏地震,阿里调物资用了24小时,已经是行业标杆,但他们得协调1688平台的供应商,签捐赠协议,走流程。 京东呢?广东仓的经理看到香港着火,直接拍板:“隔壁仓库的5000条被子,拉走!”这种一线的决策权,让救灾速度从“天”缩短到“小时”。 有人可能说,阿里也有盒马、菜鸟,为啥不能更快?盒马的物资主要在门店,门店的货是要卖钱的,临时捐出去得总部审批。 去年湖南水灾,盒马调蔬菜用了4小时,已经很快,但那是因为提前和政府签了协议。 京东的佳宝超市不一样,它本来就是京东在香港的“前置仓”,平时卖货,灾时救灾,两套系统合一。 就像老小区的便利店,平时卖酱油,停电时能直接变身临时物资点,老板就是邻居,不用请示谁。 拼多多的模式更不一样,他们是平台型企业,自己不卖货,主要靠补贴和捐款。 香港火灾后,他们上线消防用品专区,0.01元补贴,这是好事,但火灾当天最需要的是现成的饮用水和被褥,这些得靠实体仓库。 说到底,京东的快,是因为它的“自营体系”像一棵根系发达的树——根扎得深(全国仓储),枝干壮(自有物流),叶子密(本地门店)。 这就是他的秘诀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