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司湘云被捕,日军逼问丈夫杨十三下落,她仅瞥了日军一眼:“我就是普通妇

靖江的过去 2025-11-28 14:22:29

1938年,司湘云被捕,日军逼问丈夫杨十三下落,她仅瞥了日军一眼:“我就是普通妇女,不认识什么杨十三!” 这背后藏着怎样故事? 那年10月,天津英租界巷弄里,日军宪兵的皮靴声打破寂静。司湘云刚把加密情报塞进墙缝,后背就抵上了枪口。 审讯室灯光昏黄,日军小队长拍着桌子嘶吼:“说!你丈夫杨十三在哪?冀东暴动余党藏在哪?” 司湘云垂眼扫过对方狰狞的脸,语气平静:“我叫王云,就是普通妇女,不认识杨十三。” 司湘云说 “不认识” 的杨十三,原名杨彦伦,河北迁安书香门第出身,因家族排行十三得名。早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他和周恩来结为挚友,一同在 “觉悟社” 探讨救国之道。 1920 年,杨十三赴美国学造纸,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他耗时十年钻研出苇草造纸新技术,打破日本纸张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还放弃专利,将技术无偿推广给全国纸厂。 那时,杨十三任省立河北工业学院教授,月薪 240 块大洋,却带家人过粗茶淡饭的日子。他常对子女说:“钱要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1935 年冬,“一二・九” 运动改变了他。作为教授,他走在学生游行队伍最前列,目睹国民党当局镇压暴行后,放弃实业救国,转向武装抗日。 父亲病逝后,杨十三说服家人,将两万吊治丧钱分作两半:一半支援二十九路军,一半赈济灾民,还留下 “誓为国家尽全忠,誓为民族尽大孝” 的誓言。 七七事变后,杨十三变卖老家 50 亩土地和家中积蓄,又动员司湘云典当陪嫁首饰,用换来的钱购置枪支、电台,装进特制双底木船,从天津水路秘密运往冀东前线。 司湘云从未有怨言。这个养育四个子女的母亲,不仅送儿女上战场,还把伦敦道的寓所改成地下联络点。八路军参谋长李钟奇肺部重伤时,她煎药做饭照料四十余天,助其重返前线。 1938 年 5 月,杨十三在天津法租界参加秘密会议,与李运昌、洪麟阁敲定冀东暴动计划,原定 7 月 16 日举事,因汉奸告密被迫提前。 7 月,冀东燃起抗日烽火。杨十三带 “工字团” 成员及子女,在遵化县地北头村与李楚离、洪麟阁汇合举事。他指挥队伍在小狼山突围,后攻克玉田县城,活捉日寇顾问石本。 短短数月,他拉起五千多人的华北抗联第三路军。这场席卷 22 县、20 万人参与的暴动,被《新华日报》评为 “全国民族解放战争之模范”。 胜利引来了日军疯狂反扑,一批被捕者变节,供出司湘云的身份,这才有了开头的审讯。 见司湘云拒不认罪,日军押来叛徒指认。叛徒尖声喊:“她就是杨十三的老婆司湘云,是地下党!” 司湘云猛地抬头驳斥:“你说我是地下党,拿得出证据吗?莫不是想攀咬好人领赏钱?” 这句话彻底激怒日军。老虎凳上的砖块一块块叠加,剧痛蔓延全身,司湘云额头青筋暴起、冷汗浸透单衣、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却始终没吐一个字。 日军又用烙铁、灌辣椒水,将她折磨得遍体鳞伤,最后只能放她却暗中监视。可无论多少次跟踪审讯,得到的始终是 “不认识杨十三” 的答复。 1939 年初,杨十三接到朱德总司令的任职电报,辗转将司湘云接到八路军总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夫妻二人最后的相处时光。 7 月,日军 “扫荡” 太行山区。身患严重胃溃疡的杨十三,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大雨中病情急剧恶化,于 21 日溘然长逝,年仅 50 岁。 八路军总部为他召开万人追悼会,朱德主祭,彭德怀致悼词,毛主席亲题挽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丈夫的牺牲没能击垮司湘云,却让日军报复变本加厉。他们搜捕杨家亲属,司湘云与年迈的婆母等七人不幸再次被捕。 狱中的司湘云擦干眼泪,对亲人说:“十三是抗日英雄,咱们不能丢他的脸,死也不能开口!” 日军对年近八旬的杨母施以酷刑,老人终因不堪折磨离世。 司湘云抱着婆母冰冷的身体,指甲掐进掌心渗出血来,再受审时眼神却愈发坚定。在她的鼓舞下,杨家众人无一人屈服,日军折腾数月仍一无所获。 后来,中共地下党趁乱发动营救,司湘云等六人成功越狱。1943年,党中央将她与小女儿接到延安。 毛主席每次见到她,都亲切地唤一声 “十三嫂”,问及近况时总会感慨:“杨家满门忠烈,你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家属。” 从天津的地下联络点到延安的窑洞,司湘云两次被捕却百折不挠。她不是叱咤风云的将军,却用普通妇女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